八月中秋月正圓,平分秋色一輪滿。每逢中秋佳節,人們自然會把它跟月亮聯系起來。一輪皓月,遙掛夜空,如玉盤一樣又大又圓,于是有了“中秋月正圓”的美稱;撩人的月色,灑滿大地,多么清純、靜謐,所以又有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美感。
在中國文化里,月亮并不是一個普通的星體。當它照耀在不同的山川河流,就映射出不同的波光月影,各種神話便伴隨著月亮飄然而至,給月亮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內涵。我國古代地理名著《山海經》中,就有帝俊的妻子“嫦羲生月”的記載。后來又有“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桂”“天狗食月”及“唐玄宗夜游廣寒宮”等許多膾炙人口的神話傳說,表達了人們對月亮的依戀和深情。這些獨具中華民族特色的“月文化”,不停地洗滌著神州大地,激動著我的心弦,撫慰著億萬人的心靈。
記得小時候,在中秋節的夜晚,一輪明月升了起來,灑下無限清輝。我們兄弟姐妹幾個在母親的安排下,把院子打掃得干干凈凈,抬出一張桌子放在院子中央,將月餅、石榴、蘋果等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過中秋節,吃月餅是必不可少的。但那時物資匱乏,做月餅的原料主要就是面粉、青紅絲、紅糖,并摻有少量冰糖,沒有包裝盒,更沒有包裝箱。不像今天這樣,花樣不斷翻新,品種不斷增加,地區的差異使品種外觀、口感、味道各具獨特風格,尤其是包裝盒做得非常精致。
想起兒時的趣事,最難忘的是月下玩耍。農歷八月,大部分莊稼已經收獲。在我們村東頭的空地上,還有村里打麥場上,高粱稈、玉米稈堆成一個個傘狀,這里既有活動空間,又便于隱藏做游戲,成為我們游玩的好去處。當月亮冉冉升起,我和村里的一些小朋友就來到這里玩各種游戲,如丟手絹、捉迷藏、“殺羊羔”等。少男少女們跑得滿頭大汗,歡歌笑語一片,有時一直玩到半夜,在家長的一次次催促下,才回家休息。
站在清風明月下,使我產生了無限遐想。明朝的邊貢寫了首《嫦娥》詩:“月宮秋冷桂團團,歲歲花開只自攀,共在人間說天上,不知天上憶人間。 ”是啊,人間都在談論并向往天上的仙境,不知天仙卻在思念人間。其實,盡管路途遙遙,卻難阻天上人間兩相憶,在中國的詩詞歌賦里早已架起了“連心橋”。《詩經》中就有“月出皎兮”這樣優美的詩句,后代詩人的筆下更是流淌著一串串優美動人的詠月詩文。有的托月言志,有的望月思鄉,有的對月思人,有的賞月寫景,有的借月抒情,還有的透露著我們中華民族對探索太空的無限向往。“今月曾經照古人”“明月松間照”“床前明月光”“舉杯邀明月”“欲上青天攬明月”……令人陶醉、令人感嘆!
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欲上青天攬明月”已不再是中華民族偉大的夢想,而是變成了現實。 2007年10月24日,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成功發射,揭開了月球神秘的面紗,邁出了關鍵的一步。雖然“嫦娥奔月”等都不過是個美麗的傳說,但那滿天的星輝和遍地的銀色,那起伏的山巒、崎嶇的山脈和廣闊的平原,仍然充滿了詩情畫意,一如既往地激蕩著人們的情懷。
我喜愛月亮,對中秋之月更是摯愛。
□張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