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頓兒
今年春上,爹娘來城里我家小住。
一天早晨,爹對娘說:“晌午咱調調頓兒! ”娘應:“好啊! ”“調頓兒”是我們老家德州的方言,意為改善改善伙食。小時候,“調頓兒”是老家比較流行的一個詞。所謂“調頓兒”,不過是蒸上鍋白面饃饃或菜饃饃,抑或包一頓素餡水餃,再或者做個帶葷腥的菜。這樣的伙食今天看來不覺稀罕,可相較于當年天天棒子面黏粥、餅子窩窩頭就咸菜嘴里能淡出個鳥來的伙食,已是天上地下。
就是這樣的“調頓兒”,在當年也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一年到頭也不過那么幾回。那時天天盼著“調頓兒”:爹娘啥時候去走親戚?那些親戚怎么還不來?啥時候才能過年?
記得有一年過完麥秋,姑姑一家來給我爺爺奶奶送饃饃(送饃饃是老家風俗,每逢麥秋后出嫁的閨女要給爹娘送饃饃,親戚間也要相互送)。
看著姑姑挎著的饃饃籃子,我眼珠子都快瞪出來了。看我那副饞相,姑姑當即就從籃子里摸出一個菜饃饃(包子),沒等姑姑遞到我手里,我已把手伸過去一把奪過來就往嘴里塞。
嘿喲,那個香就甭提了!我甩開腮幫子三口兩口就把那么大一個菜饃饃吞進了肚里。娘嗔我:“看你這個吃相!沒出息! ”
晌午,爹娘做了幾個菜,包了水餃招待姑姑一家。那天,那頓吃!且不說菜,光水餃我就干進兩碗去,把我撐得喲,肚子圓滾滾的,跟氣吹得一樣,到了晚上都吃不下東西去了!打那,我在爹娘那里落了個“木(沒)出息”“菜虎子”的名號!
后來,我外出求學,一日三餐清湯寡水,整個人形銷骨立,面露菜色。每次回家,爹娘看我前心貼著后背,心疼得不得了,便竭盡所能地給我“惡補”,我每次回家便成了家中“調頓兒”的日子。初時,“調頓兒”不過是搟鍋面條,或者包頓肉菜搭配的水餃,或者熬一鍋白菜粉條豆腐湯,里面放幾片肉。這樣的飯食于彼時的我而言,已是神仙般的生活,每次我都吃得滿頭大汗。
等我上了大學,家中的光景已經有了很大起色。爹娘依舊延續著逢我回家便“調頓兒”的習慣。此時的“調頓兒”豐富了許多,爹娘往往捯飭一桌子菜,燉雞、魚、豬下貨,再配幾個青菜,臨了還要端上熱氣騰騰的羊肉丸餃子……
及至我參加工作,家中的生活跟過往相比更是天上地下,雖說不是天天雞鴨魚肉,可逢年過節、家中來人,都能弄一桌子“滿漢全席”。
現在的生活更是今非昔比,漫說白面饃饃,就是雞鴨魚肉,爹娘和鄉親們又有幾個稀罕的?
往常鄉親們家中來了親戚都是自己做菜,現在直接到飯店里要菜。那些有紅白喜事的也不請人煙熏火燎地掄勺了,一個電話,承包酒席的人就全帶來了。只是這樣的酒席吃久了,爹娘和鄉親們的胃口也有點膩了,開始如在城里生活的我一樣,變得挑肥揀瘦起來。爹娘常說:“現在人們的嘴都吃刁了。 ”
從沉睡的記憶中回過神來,我暗忖:“自打爹娘來了,每天好酒好菜地伺候,伙食不賴啊,還調頓兒?還能變出什么花樣來? ”
我問爹:“打算做啥好吃的? ”爹賣關子:“到時候你就知道了! ”
中午下了班,我風馳電掣往家趕,我倒要看看爹娘究竟葫蘆里賣啥藥。進得家門,娘剛好端著一盤熱氣騰騰的棒子面窩頭從廚房往餐廳走。“哦?!這就是你們說的調頓兒啊!”我愕然立在那里。爹笑答:“對啊!”娘幫腔:“現在油水太大,該吃點粗糧了! ”
想不到啊想不到,才30多年的工夫,“調頓兒”竟跟原來調了一個個兒。
□吳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