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劉社區隸屬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長河街道辦事處,現有居民3000多人,其中原簸箕劉村村民、合村并居中從村外新遷入居民各占一半。
隨著城市建設進程的加快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快速發展,這個傳統的農業社區已無地可耕。黨支部帶領群眾“失地”不失志,先后建立了“簸箕劉工貿開發有限公司”、“宏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北方電動車市場”等一批集體企業,不僅改善了群眾生活質量,集體資產也有了較大積累。目前,社區集體資產5億多元,集體經濟年收入 3000萬元。社區先后被授予“全國精神文明村”、“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去年光福利就發下去800萬”
逢年過節發福利,一般都是單位行為。而在簸箕劉社區,普通居民便有這樣的待遇,無論男女老少,“只要是原簸箕劉村的村民,人人都有份兒。”并且,這個社區的福利令許多單位員工都眼紅,用居民的話說,“從糧油米面,到日常用品,幾乎無所不發。”
被當做福利發放的物品品種繁多,價值也不低。“每人每年得合到五千塊錢,連錢帶物,光去年就發下去800萬。”簸箕劉社區黨支部書記董吉增告訴記者。
為了幫助居民加速向市民轉變,提高文明素養,社區黨支部采取多種方式予以鼓勵。去年“創衛”期間,社區曾作出規定,居民只要打掃干凈自家室內衛生,順利通過社區驗收,每戶獎勵一個月生活費。作為一種福利,這個村的生活費標準是每人每月330元。最終,幾乎戶戶獲得獎勵。
那么,這個社區何來如此厚實的家底呢?原來,在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的基礎上,這里近年施行的“集體資產股份制量化”改革,給群眾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居民變成企業股東
近年來,隨著合村并建及戶籍制度改革的深入實施,外來人口大量涌入簸箕劉社區。可多年積累下的集體資產理應屬于原簸箕劉村民所有,在這樣的形勢下,確保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利益不受侵害,避免和化解新形勢下出現的新矛盾,便成為對社區黨支部的一大考驗。
于是,他們經過多次召開黨員、居民代表會議討論后,決定以對原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配股的形式,將集體資產逐步轉化為企業資產,將企業資產按股份形式量化給每一位應享受集體資產的居民。由此一來,在經濟發展及管理方式上,居民就變成了企業股東。
如今,雖然不用到企業上班,但是每個原簸箕劉村的村民都得到了10萬元股份,并且從2010年11月1日起5年內,從外村新嫁給股東的媳婦、新生的小孩也將按有關標準追加股份。同時,股東每月還可以領取330元生活補助費,每年能領取節日福利費400元、冬季采暖補助費500元,女55周歲、男60周歲以上老年人每年可多領取一個月的生活補助費。根據集體企業效益,還時常以實物形式發放福利。
三年時間三個巨變
其實,“自古就不窮”的簸箕劉,早在2001年就開始為居民發放生活補助費和“兩節”福利費,且發放數額逐年提高。中、高考成績優秀的學生,社區為其發放數額不菲的獎學金。
在居民加入新農合的基礎上,這里還出臺了《簸箕劉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制度》,對治療費用1萬元至2萬元、2萬元至5萬元、5萬元至10萬元、10萬元以上的重特大疾病居民,分別給予報銷醫療費15%、20%、25%、30%的經濟救助。自2007年實施這一制度以來,已累計救助居民82人次,救助總金額80余萬元。
2009年4月接到上級整村拆遷通知后,簸箕劉僅用20天就圓滿完成任務,并且憑借強大的集體經濟實力,成為德州市惟一自拆自建的村莊。短短三年時間,社區實現了“農村變 城 市 ”、“ 農 民 變 市民”、“務農變務工經商”三個巨變。
董吉增是解放以來簸箕劉的第三任黨支部書記,已經任職18年,社區的黨員數量已由1994年上任 時 的 19人 發 展 到 54人。
梯次結構合理的黨支部成員,就集體企業管理、社區事務管理等進行了嚴格分工,通過規范運作,輔之于每年不下十余次的社區黨員代表、群眾代表大會,黨組織的凝聚力不斷增強,在新形勢下,打造出了一個城市化進程中“失地”不失志的成功樣本。
□記者馬寶濤通訊員孫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