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王秀青王秀青本報通訊員方志勇
周春華仔細把脈問診。記者王秀青攝
“按這個方子,先吃一個療程,每天早晚各一次,看看效果再調整。”8月11日,在德城區二屯鎮第三店村衛生室,村醫周春華仔細叮囑病人。他雖已80歲高齡,但在身體允許情況下仍堅持接診。
周春華的3個子女及他們的伴侶也都學醫,全家兩代7口人是醫生。他們妙手仁心、醫德高尚,接力守護村民健康57年,深受大家的愛戴,全家曾獲評首屆省級文明家庭。
棄教從醫 孜孜不倦苦學技藝
“我十幾歲時就喜歡醫學,父親買的中醫書被我翻了無數遍。”周春華回憶,由于家庭困難,他報考了免學費的師范專業,1961年畢業后,成為一名小學教師。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缺醫少藥。村民生了病,家境好點的,要跑十幾里地才能請來醫生,有時夜里急癥,天黑路遠,醫生還不愿意出診;家里窮點的,就只能忍著。
那時候,周春華的不少學生,因為得了腦炎、肺炎,得不到及時治療而留下后遺癥甚至死去,這讓他非常痛心。“我要是個醫生多好。”周春華不止一次這么想,于是教學之余,他又拿起了醫書。周圍能找到的醫書都看遍了,他就從濟南、天津等地郵購。“剛開始學的時候挺難,一些藥名拗口難記,比如莨菪,一遍記不住就多說幾遍,總能記住。”當時用的都是煤油燈,周春華有時學得入迷,頭發都被燒了。
周圍的人知道周春華懂醫術,有個頭疼腦熱的都來找他看看,他也總是不負眾望。漸漸地,找周春華看病的鄉親越來越多。1965年,周春華辭去教師的工作,開了家診所,當起了鄉村醫生。
24小時隨時出診 經常半夜剛躺下又被叫起來
自打行醫起,周春華就給自己立下規矩:24小時隨時出診。
立規矩易,守規矩難。不管夜里幾點,只要病人家屬來招呼,周春華穿上衣服、拎起醫藥箱就往外跑。豐樂屯村的一位運河護堤員半夜哮喘發作,他立刻趕去針灸;村民付春山的母親生他時大出血,情況兇險,周春華邊救治邊聯系醫院……“要不是急癥,誰半夜來請醫生啊,人命關天的事,一刻也不能耽誤。”他經常和妻子陳振芝這樣說。妻子心疼周春華,伺候老人、照顧孩子一肩挑,盡量少讓他操心。
十里八鄉,周春華的名聲漸漸傳開了。有一次,周春華去林莊村給人看病,幾十里路,頂風,他卻把自行車蹬得飛快,等到了林莊村,病人家屬遠遠地落在了后邊。給病人看完,扎上針,沒來得及歇一歇,周春華又趕去堤嶺村,那里還有病人等著他。像這樣一天跑幾十里路、趕好幾個地方的情況很多。“幸虧那時年輕,熬慣了,也不怕熬。”周春華說。有時出診回來晚,他又累又困,剛躺下,有人來叫就又得起來。
1972年的一個大雪天,周春華至今記憶猶新。那天回到家已經夜里12點多了,周春華把家里人吃剩的白菜湯熱了熱,泡了個涼餅子,當作自己的晚飯。不管多晚,他從不在病人家里吃飯,“家里有病人就夠鬧心的了,咱不能再添麻煩。”
真情付出贏得贊譽。“我家人有哮喘的病根,天一冷容易發作,多虧春華一家,不管啥時候,一個電話就趕過來。”村民王立根非常感激。2005年,周春華獲評全國優秀鄉村醫生。
給鄉親們看病有幸福感要傳承下去
在周春華的耳濡目染下,2個兒子、1個女兒也選擇了學醫,當了村醫。“孩子們成家后,兒媳和女婿也跟著學習,考取了相關證書、獲得行醫資格。”周春華言語中滿是自豪,“診所不斷擴容,兩代人接力,一起給鄉親們看好病,更有成就感、幸福感。”
周少林作為兄妹3人中的大哥,從醫已有26個年頭。在他眼里,父親周春華除了醫德高尚,勤勉好學的態度也一直敦促著他們不斷進步,“活到老、學到老是父親的口頭禪,在我的記憶里,他經常外出學習,遇到難題,就把相關參考書擺在炕上,一本本地翻,有時半夜爬起來再看一會兒,直到問題解開了為止。如今雖然年紀大了,但學習的勁頭不減當年,在電腦上觀看醫學講座,用智能手機瀏覽相關視頻,家里還訂閱了很多醫學刊物。”
周少林介紹,不管中醫還是西醫,父親廣泛涉獵,并經常教導他們,“當鄉村醫生,必須各科都得懂,就算治不了,送病人去大醫院也能告訴人家去哪個科。”受父親的影響,只要有機會,他們每年都會去上級醫院進修,補充新的知識。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發,作為鄉村醫生,他們堅守疫情防控一線:公共區域消毒,挨家挨戶宣傳防疫知識,登記外來人員信息,用實際行動守護著鄉親們的健康。
“從父親身上,我們真正體會到鄉村醫生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周少林表示,他們會繼續為村民服務好,把父親畢生熱愛的事業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