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打樂是我國廣泛流傳于民間的樂種之一,它源于漢代初年的鼓吹樂,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據(jù)資料記載,吹打樂在我國古代曾是代表皇室貴族尊貴身份的一種象征。在皇室貴族們的生活中行有行樂、駐有駐樂、筵有筵樂,在民間則是婚、喪、嫁、娶的樂曲形式。另外,還有迎神、祭祀樂等,形式多種多樣。這些幾千年延續(xù)流傳下來的吹打樂,經(jīng)歷各朝代、各時期的發(fā)展又被賦予了新的內(nèi)容和新的音樂形式。
夏津吹打樂有著悠久的歷史,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演奏形式,有上彩妝者,有不上妝者。伴奏則以京劇、呂劇、豫劇、河北梆子等劇種中的“鎖鱗囊”“玉堂春”“金鞭記”“王大保醉酒”“花木蘭”等折子戲為主。另外還演奏“沙家浜”“平原作戰(zhàn)”“紅燈記”等現(xiàn)代戲的折子戲。單獨演奏,有笙、嗩吶、管子等。曲目有曲牌、傳統(tǒng)歌曲或流行歌曲。單獨演奏形式也多種多樣,其中以嗩吶為主。每當高潮時,演奏者將兩支嗩吶交替吹奏,且有含哨于口中,嗩吶聲中雜哨音,抑揚頓挫,嘀嘀嗒嗒,重音遠震,輕音悠揚。還有將紙煙倒含口中,吹奏時,煙自嗩吶中出,煙縷隨樂音緩急而飄舞,饒有興味。觀者無不拍手稱贊,連連喝彩。另外還有以鼻孔吹奏者,表演人將兩支嗩吶放在兩個鼻孔上同時吹奏,其音量比單吹渾厚而響亮,亦為單獨吹奏的特技形式之一。
目前,在夏津縣較有影響的吹打樂班主要有南屯子、宋樓、雙廟、十里廟、馮莊、董倉、溫辛莊。各班都有鼓樂班頭,吹打樂班的組成人員多達100余人。分布于各個村莊,有演出場合就傳信召集,無演出任務(wù)時,就各自歸家務(wù)農(nóng)。其間也定時聚在一處操演,以求提高技藝。吹打樂班所使用的樂器有嗩吶(大號、大笛、海笛)、管子(大管、小管)、笛子(梆笛、曲笛)。打擊樂器有鼓、鈸、梆子等。弦樂有二胡、四胡、三弦等。演出方式主要是應(yīng)酬民間的婚喪嫁娶之事。演奏樂曲多為曲牌、傳統(tǒng)歌曲或流行歌曲等。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吹打樂不但能演奏民間樂曲,而且還能演奏現(xiàn)代歌曲。1985年后,隨著電聲樂的崛起,吹打樂中又增加了電聲樂器,如:電子琴、電貝司、電吉他、架子鼓等,演奏形式又有了新的發(fā)展。但傳統(tǒng)的吹打樂演奏形式仍占重要位置。
通訊員別曉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