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就能看名醫 小病不再跑大醫院
今后在德州,三級醫院將逐步減少常見病、多發病的慢性病患者接診比例,慢性病患者、康復期患者將更多地在基層醫療機構接受治療和護理。9月21日,記者從市政府獲悉,《德州市醫療聯合體建設規劃(2017—2020年)》(簡稱《規劃》)正式出臺,明確從今年起,我市將全面啟動醫療聯合體建設,進一步明確各醫療機構功能定位,助推破解看病難等頑疾。
建設醫聯體破解看病難
據了解,醫療聯合體是將同一個區域內的醫療資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一個區域內的三級醫院與二級醫院、社區醫院、村衛生院組成一個醫療聯合體,目的是為了解決百姓看病難問題。此前,我市多個醫院已經進行了醫聯體試點,比如德州市人民醫院與武城縣婦幼保健院等醫院建設成立了醫聯體。
根據《規劃》,今年我市啟動多種形式的醫聯體建設,全市三級公立醫院全部參與并發揮引領作用,在慶云縣、寧津縣、臨邑縣、武城縣、夏津縣等開展緊密型醫療共同體建設試點,各試點縣至少建設1個成效明顯的醫共體。
2018年,擴大建設范圍,市直各三級醫院通過醫療集團、專科聯盟、遠程醫療等形式,建設專業醫聯體,有效提升基層醫療機構診療能力;各縣(市、區)全面實行縣域醫共體建設,醫聯體內下轉患者增長率達到10%以上,各縣(市、區)縣域內就診率至少提高1個百分點。2020年,形成較為完善的醫聯體政策體系。醫聯體建設覆蓋全部二級公立醫院和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區域內醫療資源有效共享,有力推動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
醫聯體內人員可統一招聘
《規劃》要求,今后各縣(市、區)要結合區域內醫療資源結構與布局,群眾醫療服務需求和醫改任務要求,進一步明確各醫療機構功能定位,科學謀劃縣域醫共體建設。三級醫院逐步減少常見病、多發病、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患者接診比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專業康復機構、護理院等為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復期患者、晚期腫瘤患者等提供治療、康復、護理服務。
在醫聯體建設的具體舉措上,推進醫聯體內部資源整合,具備條件的醫聯體,可探索醫聯體內人員編制或人員控制數額統籌使用、統一制訂進人用人計劃、統一人員招聘、統一崗位管理和按崗公開競聘、統一薪酬待遇和考核獎懲政策等,建立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
醫聯體牽頭醫院或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可以建立區域性病理診斷中心、影像檢查診斷中心、心電診斷中心、醫學檢驗機構,向醫聯體成員單位及區域內醫療衛生機構提供集中化檢查檢驗和遠程診斷服務。在加強醫療質量控制的基礎上,醫聯體內醫療機構間互認檢查檢驗結果。
醫聯體內部可雙向轉診
據介紹,縣級衛生計生部門負責制定二級及以下醫療機構的病種分級診療范圍,確定縣級醫院下轉目錄,重點暢通慢性期、恢復期患者向下轉診渠道。
醫聯體內部要簽訂雙向轉診協議書,明確責任部門和責任人,設立通訊渠道,建立雙向轉診綠色通道,對預約轉診病人實行“三優先”(優先安排門診、優先安排檢查、優先安排住院),實行暢通的雙向轉診。超出基層醫療機構診療科目和診治能力的患者,原則上就近選擇醫聯體內二級以上醫院;對常見病、多發病、診斷明確、病情穩定患者和術后康復期患者應轉診至基層醫療機構。《規劃》還提出,將加強中醫藥特色診療區建設,充分發揮中醫藥的作用,積極開展中醫藥特色診療區建設,提升基層醫療機構中醫藥服務能力和醫療康復能力。
報銷政策引導分級診療
為確保醫聯體能夠順利運轉,《規劃》明確了多項政策保障。比如,完善醫療保險支付政策,發揮醫保對醫療服務供需雙方的引導作用。合理拉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縣級醫院和城市大醫院間報銷水平差距,增強在基層看病就醫的吸引力,引導參保患者有序就診,醫聯體內符合規定的雙向轉診病人,可按院內轉科政策簡化醫保轉診、報銷手續,雙向轉診起付線可連續計算。對縱向合作的醫聯體等分工協作模式實行醫保總額付費等多種付費方式,并加強考核,引導醫聯體內部形成順暢的轉診機制,促使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同時建立人員保障激勵機制,完善與醫聯體相適應的績效工資政策,健全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緊密聯系的分配激勵機制。落實醫院用人自主權,實行按需設崗、按崗聘用,建立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靈活用人機制。創新人事管理制度,完善與醫聯體相適應的職稱晉升辦法,實行科學評價,拓展醫務人員職業發展空間。
■相關鏈接
醫聯體建設四種模式
醫療集團建設:即在城市以各三級醫院為牽頭單位,以管理、技術、人才、信息等為切入點構建醫療集團,聯合若干城市二級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以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構建“1+X”醫聯體。
醫共體建設:指在縣域,以縣級綜合醫院、中醫院、婦保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基礎建設縣鄉一體化管理的醫共體,并與鄉村一體化有效銜接,構建縣鄉村三級聯動的縣域醫療服務體系。
專科聯盟建設:為充分發揮國家、省、市臨床重點專科以及婦幼、腫瘤等優勢專業的醫療資源作用,組建若干區域特色專科聯盟,形成補位發展模式。
遠程醫療建設:注重發揮“互聯網+”作用,大力發展面向基層的遠程醫療協作網,支持二、三級公立醫院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遠程醫療、培訓等服務,提高優質醫療資源可及性和醫療服務整體效率。
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潘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