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噸半糧”智能農機播種作業現場會現場。記者 鄧靜 攝
本報訊(記者 鄧靜 通訊員 劉平)無人駕駛拖拉機實現厘米級精準播種,播種機同位噴水、播種和施肥……6月7日,在禹城市梁家鎮吳莊村麥田里,數臺智能機械輪番出場,秀起絕活。當天,全市“噸半糧”智能農機播種作業現場會在這里舉行。
當前,我市小麥即將進入大面積收獲期,麥收過后又馬上面臨夏種。此外,德州今年還承擔了35萬畝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任務。
奪取糧食豐收,播種是第一關。
現場會當天,田間氣溫高達35攝氏度,“像今天這樣的土壤墑情,播玉米能出苗,但大豆就不行。我們這臺機械可以補水播種,解決了天氣干旱時的造墑難題。”在自主研發的大豆玉米復合種植單粒補水式播種機旁,禹城市天明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樹明說。
隨著播種機駛過,田里出現一條條整齊的壟溝,補水管同步向地里注水,隨后落下種子。不少專家蹲在地里,扒開土層,撿拾察看混在泥土里的大豆、玉米。
如何實現補水播種?“駕駛艙內設有補水系統,可以采集種子落下的時間信號,傳輸至電磁閥并控制其打開,實現補水播種。下種量、行進速度等數據可以實時顯示在電子屏幕上。我們還計劃在這款機械上加裝傳感器,感知土壤墑情,從而實現自動調節水量等功能。”張樹明解釋說。
去年是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大面積推廣的第一年,農戶一度“談草色變”,原因是一些農戶仍按照傳統田管習慣,在出苗后除草,費時費力不說,效果也不理想。現場展示的自走式大豆玉米復合種植除草打藥機,引起了市農科院副院長、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德州綜合試驗站站長高鳳菊的興趣。
自走式打藥機高約3米,載有2個分裝著大豆除草劑、玉米除草劑藥液的藥箱,田間往返之間,藥液均勻噴灑在地面。詳細了解了打藥機的性能后,高鳳菊建議說:“一定要改苗后除草為苗前除草。大豆玉米播種后,立即噴藥,徹底封地,可有效杜絕草患。”參觀農戶聽后紛紛點頭稱是。
現場,一臺沒有駕駛艙的電動拖拉機引得眾人駐足觀看。操作員在手機上設置了地塊信息及作業參數后,點擊“開始”,無人駕駛拖拉機便帶動播種機,按預設的路徑直線行駛,精準播種,走至田間邊緣后自動調頭,作業任務完成便自動停在指定地點。
“這套智能農機內置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接入4G、5G信號,播種誤差僅1厘米左右,完美解決人工操作機器時‘播行不直’問題。同時,播種深度、均勻度等可實時回傳至手機端,最大限度控制播種質量。”山東超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郭剛說。
作業成本低也是無人駕駛電動拖拉機的又一優勢。以播種為例,新型拖拉機可滿電作業4至6小時,一畝地成本不足1元,24小時連續作業,一畝地成本也只有2至3元左右。而傳統農機播種每畝地成本在10元左右。
現場展示的智能農機不少由德州本土企業研發。市農業農村局農機中心主任張寶東說:“近年來,德州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全力推進‘噸半糧’產能建設。我們將繼續支持智能農機研發,進一步加大推廣和應用力度,讓更多農戶在智慧農業發展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