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市深入實施“北接南融”專項行動——區域聯動 暢通引才聚才快捷通道
2023年8月,第二屆中國·德州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頒獎儀式舉行。圖為人才項目集中簽約現場。 記者劉振興攝
□記者楊德林 通訊員靳祖鵬
有研集團把生產線從北京市西城區搬到天衢新區,6年時間,200余名骨干員工“零流失”?!澳軌蜃屵@些高端人才扎根德州,緣于我市堅持區域聯動,深入實施‘北接南融’專項行動,錯位競爭,高標準打造面向京津冀濟區域人才新高地。”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才事業發展中心主任周春華說。
我市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理念,深入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思路和方法,破解引才聚才難題,走出了一條與京津冀濟錯位布局、跨域協同、融合發展的區域聯動聚才之路。
“差異化”定位布局 放大用好比較優勢
在北京市的國科科儀控股有限公司院內,有一棟5500余平方米的辦公樓,這里就是德州(北京)協同創新中心,3公里內云集了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關村等20余家知名高校院所和眾多科技園區、新型研發機構。
我市創新實踐“研發在北京、智造在德州”運行模式,在臨近北大、清華、中關村的核心位置,實體化打造德州(北京)協同創新中心,實現與全國創新資源最密集、科技創新最活躍區域的“零距離”鏈接。一年多來,累計吸引北京大學“超分辨顯微鏡”等55個項目入駐孵化,目前已有22個項目落戶德州,總投資31.3億元,吸引集聚高層次人才260多名。
我市深入實施“非對稱”差異化競爭策略,秉持融合共贏理念,提出充分發揮區位交通、戰略疊加、土地空間、綜合成本等比較優勢,主動承接區域人才智力資源外溢輻射,全力打造區域性人才聚集高地,專門成立京津冀協同發展人才推進專班,在市委組織部人才辦加掛對接京津冀工作科牌子,統籌推進區域人才引育、平臺建設、成果轉化等各方面協作,將人才工作全方位嵌入區域大戰略、協同大格局。
在充分研究周邊城市人才政策的基礎上,我市圍繞“補位”“補臺”,先后推出“人才強市23條”“產才融合17條”“大學生興德34條”和20多項配套細則,對真正需要的人才和項目,實行“政策漫游”“量身定制”“一項目一策”“最優加一點”,打造上不封頂的“無框”政策體系。
“參與區域人才競爭,只有錯位才能對位。我們既注重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又注重以己之強補人之需,努力在錯位、配位、對位中爭得一席之地。”周春華說。
“區域性”互通聯動 構建協同創新體系
呂國龍是格瑞德集團以40萬元年薪柔性引進的假日專家,僅一年時間就幫助企業突破關鍵技術,將“纖維增強熱塑性復合材料”使用周期提高2倍以上。目前,大約有1200多名像呂國龍這樣來自京津冀濟的“候鳥型人才”與德州開展合作。
我市堅持不重“名頭”重需求、不看“來頭”看效益,主動融入區域人才大循環,鼓勵用人單位采取低成本、高效率的靈活方式引才匯智,支持各類人才不變身份、不限時間,自由便捷來德州創新創業。
借力京津冀濟高校院所聚集、科研成果富集、人才智力密集優勢,我市通過假日專家、雙向掛職、科技副總等多種合作機制和用才模式,既讓京津冀濟高層次人才在德州找到了實現更大價值的“坐標”,又積極引導技術、項目、成果等要素跨域自由流動,最大限度盤活了人才智力資源,走出了一條低成本、高效率的引才匯智之路。
“換位式”放權服務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來到禹城工作,既可以拿到企業工資,又可以擁有事業編制保障,再加上市縣每月發放的生活補貼,我的收入不比大城市差?!碑厴I于中國科學院大學的李文志博士說。
為破解縣域企業對科研人才吸引力不強問題,我市創新推行“編制是事業、工作在企業”模式,在引才上幫助企業增加“編制”砝碼,在用才上最大限度激發人才效能,實現了事業引才與企業聚才的雙贏格局。自2022年政策實施以來,已支持21家企業自主引進高層次科研人才。
我市深入實施創業安心、住房安居、配偶安置、子女安頓、身體安康“五安工程”,擦亮“‘德’有你、才‘州’全”服務品牌。構建產權型住房、租賃型公寓、商業化酒店、貨幣化補貼“四位一體”人才安居體系,全市籌集建成人才公寓4萬多套,針對柔性引進人才上線190套“即來即住、即走即退”酒店式公寓,努力實現“人才來了有房住、人才留下有住房”。推行人才“投、貸、保、券”等一攬子金融支持措施,發放“德州惠才卡”700多張,打造3800平方米“德州人才之家”,上線“德才碼”數字平臺,近悅遠來、才至如歸的氛圍越來越濃。
自2022年啟動實施“北接南融”專項行動以來,我市申報入選國家級、省級重點人才工程76人,柔性引進假日專家、科技副總550人,新集聚大學生7萬人,均實現新的突破,富有德州特色的區域性人才聚集高地正在日漸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