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迎春
??? 在我縣張大莊鄉大魚李村中,至今生長著一棵千年唐槐。三個人才可以合抱的古槐,歷經滄桑,像一位彎腰駝背的老人,樹干傾斜向西南。槐樹樹心,早已腐朽中空,七八歲的頑童,可以沿著中空的樹洞,爬向樹冠。古槐樹雖然僅靠樹皮活著,卻依然年年吐綠,蔭護著村中百姓。
??? 明代永樂二年,皇帝下詔,命令北京密云一代民眾南遷。牛郎山南雅李莊的李姓男兒,也在征召之列。幺兒年少,慈母難分難舍,遂決定與兒同行。徒步千里,結繩相連;饑餐露宿,風雨相伴;抵達山東地界,遣散遷民,隨選落腳之地。龐老太君與兒行走在運河南岸,舉目張望,但見沿河堤沿,有五棵枝葉茂盛的家槐,昂首而立。槐樹上喜鵲喳喳歡叫,仿佛在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母子倆認定這兒是風水寶地,決定在此安家。伐木做房梁,蘆葦做房頂,五棵大槐樹旁從此有了新人家。因為緊靠河岸,李姓祖先就靠打漁為生,世代相傳,人們稱呼這個圍繞五棵大槐樹結廬繁衍的村落,為打漁李村。
??? 槐樹原產于中國,在北方廣為分布。國人相信槐樹可以帶來福祿,故而常在房前屋后種植,因此稱呼槐樹為家槐;又因為此樹為中國獨有,所以也稱呼他為國槐。槐樹枝葉繁茂,綠蔭如蓋,因為槐木、槐花皆呈黃色,被人視為高貴的象征,寓意它“剛正忠直”。《管子》記曰:“五沃之土宜槐”。可見,槐樹在我國植槐的歷史之悠久。周代外朝,種植槐樹、荊棘,為朝臣列班的位置。因此,“槐棘”演變成三公九卿站列之位。由于周朝十分注重“三公面三槐”的禮法,因而以槐來代指科考,將書生赴考稱作“踏槐”,科考之年稱作“槐秋”,科考之月稱作“槐黃”。詩曰:幾年奔走趁槐黃,兩腳紅塵驛路長。其中的槐黃,指的就是文人赴考之事了。國人自古敬重槐樹,典故在冊,習慣使然。
??? 打漁李村的五棵槐樹,見證著李姓子孫繁衍成長。每逢饑荒年月,槐樹葉、槐樹花、槐蓮豆,就成了村民救災的食物。《本草綱目》云:“槐樹季春五日長似兔眼,十日似鼠耳,十五日始有槐之狀,三十日葉成形。初生之嫩葉炸熟,用水淘洗后,可以食用,亦可代茶飲,其味十分鮮美。其花開時,狀若米粒,炒后水煎呈黃色,其味亦鮮美”。可見,我國古代先民早就將槐葉、槐花放上了餐桌。槐樹的種子,就是民間俗稱的“槐蓮豆”。秋后采集下來,放在清水中發泡,將皮去除,將槐籽放入鐵鍋內熬煮,放入精鹽、蒜泥、香油,就成了風味獨特的小吃。用槐花蒸雞蛋糕、烙槐花菜餅、做木耳槐花湯,也很好吃。
??? 悠悠六百年,村名打漁李,漸漸被人寫成了大魚李。五棵大槐樹,也漸漸由茁壯變為風蝕殘年的老朽。其中一棵,被颶風連根刮斷;其中三棵,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村里人砍掉了。唯獨村中灣邊這一棵,還站在古井旁。很久以前,傳說這棵槐樹被白蛇所占。咸豐年間,有一村民清晨早起,去唐槐樹下古井邊去挑水,遠遠見到一條白蛇將尾巴纏在槐樹上,將頭伸進井里去喝水。擔水人嚇得扔掉扁擔水桶,氣喘吁吁跑回家中,驚出了一身冷汗,從此一病不起。有人不相信,說也許是井里冒熱氣,擔水人一時看花了眼;有人堅信是真事,說這棵槐樹歪向西南,就是被白蛇年年喝井里的水壓彎的。當年拍攝《大刀記》電影的時候,有一場戲曾將這棵唐槐作為背景。如今,槐樹旁邊的古井,已經被封了井口。唯有空心古槐,還在向世人訴說著它的古老與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