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會見來華舉行第二十四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的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
中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歐盟是世界最大發達國家聯合體。今年是中國同歐盟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20周年,特別的時間節點,兩個“最大”之間的對話,全球矚目。
責任
習近平主席在會見中指出,中歐雙方有責任共同為世界提供更多穩定性,為發展提供更多推動力。
責任從何而來?答案就在習主席這一判斷里——中歐是推動多極化的兩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兩大市場、倡導多樣性的兩大文明。
中歐作為世界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主張什么、反對什么、合作什么,具有世界意義。國際形勢越動蕩,全球挑戰越突出,中歐關系的世界意義就越凸顯。在當前動蕩加劇的國際形勢下,打造中歐關系“升級版”,對世界而言無疑是增添了一份和平穩定的希望和保障。
如何肩負責任?早在2014年,習近平擔任國家主席后首次訪問歐洲,就表示“中國愿意同歐盟一道,讓和平的陽光驅走戰爭的陰霾,讓繁榮的篝火溫暖世界經濟的春寒,促進全人類走上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道路”。去年4月,以視頻方式會見米歇爾和馮德萊恩時,習近平主席提出要“以中歐關系的穩定性應對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以中歐開放合作推進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以中歐團結協作應對全球性挑戰”。
此次會見中,習近平主席強調,中歐雙方要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等多邊框架內加強溝通和協調,推動政治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他還提出中方愿繼續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包括同歐盟“全球門戶”計劃對接,一道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
米歇爾和馮德萊恩也表示,“管理好、發展好歐中關系,直接關乎雙方人民利益,也關乎世界的繁榮與安全”,歐方高度重視同中國的關系,不希望同中國脫鉤,期待同中國發展長期穩定、可預測、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理解互信
去年年底以來,中歐關系呈現鞏固發展的良好勢頭,戰略、經貿、綠色、數字領域高層對話取得豐富成果,但也出現了一些雜音。
習近平主席在此次會見中連續提出三個“不能”,為中歐“一心一意發展關系”圈出重點——“不能因為制度不同就視彼此為對手”“不能因為出現競爭就減少合作”“不能因為存在分歧就進行對抗”。
這些中國主張,都指向一個關鍵詞——理解互信。習近平主席主張中歐雙方要加強戰略性溝通,以建設性對話增進理解、妥處分歧。
中歐歷史文化、發展水平、意識形態存在差異,雙方在一些問題上看法不同很正常,應該以建設性態度保持溝通協商。這一深遠考量體現在習近平主席同歐洲各界的交流中。去年12月,他在人民大會堂同米歇爾舉行會談時就中歐關系發展提出四點看法,其中之一就是“要妥善管控分歧”。今年4月,他在人民大會堂會見馮德萊恩時強調“中歐雙方要加強溝通,建立正確的相互認知,避免誤解誤判”,他還在同一天舉行的中法歐三方會晤中特別強調,中歐雙方應該求同存異,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借鑒、相互促進。
中歐雙方有著廣泛共同利益,合作大于競爭,共識多于分歧。
此次會見中,習近平主席鮮明指出,中歐雙方要樹立正確認知,增進理解互信,重信守義,一心一意發展關系。米歇爾和馮德萊恩表示認同:“歐方愿同中方本著相互尊重、開放坦誠的態度就分歧問題加強溝通,增進了解。”
共同發展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歐洲,歐洲的發展也需要中國。習近平主席在此次會見中不止一次提到“共同發展”。
這四個字,意味著對“你輸我贏”零和思維的超越,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聯合體如何相處指明方向。
中國式現代化和歐洲一體化是中歐各自著眼未來作出的戰略選擇,習近平主席主張雙方要做彼此發展道路上可信、可靠的合作伙伴。他在此次會見中明確提出中歐應該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加強發展戰略對接,實現共同發展。
習近平主席還明確提出,中方愿將歐盟作為“經貿合作的關鍵伙伴”“科技合作的優先伙伴”“產業鏈供應鏈合作的可信伙伴”。這“三大伙伴”關系定位明確,一定程度上回應了歐盟方面的關切,更釋放出“追求互利共贏,實現共同發展”的積極信號。
歐方對今年以來歐中各領域高層對話成果感到高興,認為中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符合歐洲利益,希望雙方繼續加強經貿、綠色、數字等領域對話與合作,共同努力維護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安全,并就氣候變化、人工智能等事關人類未來的重大全球性問題加強對話,尋求合作。
數據是最有力的佐證。去年,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中歐雙邊貿易額仍創歷史新高,達8473億美元,同比增長2.4%。中歐互為第二大貿易伙伴,每小時有近1億美元的商品貨物在中歐間流轉。作為中歐務實合作的重要成果,截至今年9月底,中歐班列已經通達歐洲25個國家217個城市,累計開行超過7.8萬列。
事實證明,中歐完全可以相互支持,加強發展戰略對接,實現共同發展。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