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來華舉行第二十四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的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
會見中,習近平主席指出,在當前動蕩加劇的國際形勢下,中歐關系具有戰略意義和世界影響,關乎世界和平、穩定、繁榮。
如何理解中歐關系的“戰略意義”和“世界影響”?習近平主席會見歐盟領導人,對于引領中歐關系健康穩定發展,促進世界穩定、繁榮有何積極影響?
(一)“堅持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正確定位”
今年是中歐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20周年,也是中歐領導人會晤機制建立25周年。
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習近平主席指出,雙方要總結歷史經驗,把握世界大勢,堅持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正確定位。
如何理解“正確定位”?
從歷史和現實維度看,中國始終將歐盟視為國際格局中一支戰略性力量,一直把發展中歐關系視為中國外交優先方向。習近平主席多次提出打造中歐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系,彰顯中方鮮明、一貫立場。
中歐是伙伴不是對手,是彼此的機遇而不是威脅,雙方共同利益遠大于分歧。
自去年年底以來,習近平主席多次同歐盟及其成員國領導人舉行會晤。在雙方領導人的戰略引領下,中歐戰略、經貿、綠色、數字領域高層對話取得豐富成果,中歐關系呈現鞏固發展的良好勢頭。
與此同時,在歐洲還存在一些不和諧的聲音,這就更加需要歐方樹立正確認知,增進同中方的理解互信,重信守義,一心一意發展對華關系。
誠然,中歐歷史文化、發展水平、意識形態存在差異,但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不能因為制度不同就視彼此為對手,不能因為出現競爭就減少合作,不能因為存在分歧就進行對抗。
(二)“拉緊中歐利益共同體的紐帶”
當前,中歐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交流合作的格局,特別是在經濟領域,中歐具有高度互補性。
會見中,習近平主席強調,雙方要多做加法,以更深入、更廣泛合作拉緊中歐利益共同體的紐帶。
習近平主席提出三個“伙伴”:經貿合作的關鍵伙伴、科技合作的優先伙伴、產業鏈供應鏈合作的可信伙伴。
“關鍵”“優先”“可信”,描繪了中歐經濟共生關系美好愿景,凸顯中國同歐盟開展互利合作的積極意愿和真誠姿態。
在世界經濟緩慢復蘇的背景下,中歐去年雙邊貿易額再創歷史新高,達8473億美元,同比增長2.4%。今年以來,德國大眾宣布在華斥資10億歐元建設純電動智能網聯汽車研發、創新和部件采購中心;西班牙機床制造商達諾巴特集團在上海設立了其全球第六大體驗中心,加速其中國本地化戰略……
隨著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中國市場營商環境持續優化,越來越多歐盟企業以實際行動,來華開辟合作新領域,創新合作新形態。
如今,中國正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和歐洲一體化是中歐各自著眼未來作出的戰略選擇,中歐應該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加強發展戰略對接,實現共同發展。”習近平主席為中歐合作指明了方向。
(三)“雙方有責任共同為世界提供更多穩定性”
習近平主席將中歐視為世界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此次會見中,習近平主席用“推動多極化的兩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兩大市場”“倡導多樣性的兩大文明”對此作出進一步闡釋。
一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個是最大的發達國家聯合體,在百年變局中的世界,中歐主張什么、反對什么、合作什么,具有世界意義。
可以說,中歐選擇對話合作,陣營對抗就不會形成;中歐選擇和平穩定,新的冷戰就打不起來;中歐選擇開放共贏,全球發展繁榮就有了希望。
當今世界,無論是和平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還是妥善應對氣候變化、人工智能等事關人類未來的重大全球性問題,都需要中歐共同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開展對話和合作,在聯合國等多邊場合加強溝通與協調。如此,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繁榮才會迎來更加光明的前景。
“中歐有責任共同為世界提供更多穩定性,為發展提供更多推動力,為全球治理提供更多引領和支持。”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論述,彰顯一個負責任大國的胸襟與擔當。
策劃:霍小光
監制:張曉松、鞠鵬
主筆:鄭明達
統籌:劉華、邱紅杰、劉錚、王絢
視頻記者:鄭明達、蔣志強
攝影記者:黃敬文、劉彬
視頻編輯:楊牧
視覺|編輯:郝曉靜、包昱涵
新華社國內部制作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