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四季度“中國好人榜”
點贊評議開始啦
我市樊德祥、馬玉蘭入圍
請為他們點贊!
歲寒之時,心亦向暖。好人好事,每天都在發生,善意之舉,溫暖你我。即日起,經過基層干部群眾舉薦、各地文明辦和相關單位審核推薦的316人(組)2023年第四季度“中國好人榜”候選人將通過中國文明網進行事跡展示,接受網友的點贊評議。此為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網上“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的環節之一,將持續至2024年1月14日。
請掃描上方二維碼進入“點贊評議”頁面。
在“點贊評議”頁面,選擇省份“山東”,分別選擇樊德祥、馬玉蘭,點擊下方“點贊評議”完成點贊。
注意:每位網友對每位候選人只能點贊一次。
樊德祥:母子接力守護無名烈士墓八十載
樊德祥,男,1965年11月生,山東省禹城市莒鎮小樊村村民。在當地,樊德祥和母親張秀英接力守護無名烈士墓八十載的事跡被傳為佳話。樊德祥曾獲“山東好人”等榮譽。
不能忘記!——“咱們娘倆就是烈士們‘最親的人’”
抗日戰爭時期,以莒鎮為中心的齊禹抗日根據地是山東軍區通往冀魯豫之魯西軍區的咽喉要道。1944年,兩位戰士在與日寇戰斗時,為保護群眾轉移而英勇犧牲,長眠于莒鎮小樊村。村民張秀英(時年21歲)被烈士舍生取義、保家衛國的精神所感動,將烈士妥善安葬后,多年來一直默默守護。
“以后,咱們就是兩位烈士的親人!”每次去烈士墓前祭奠后,張秀英總是給兒子樊德祥絮叨一遍上面的話。一句“親人”,儼然成為母親用一生守護的承諾。
為了讓無名烈士墓得到更好的看護,2000年,村里土地調整,張秀英主動提出將兩位無名烈士遷葬到自家的田地里,并在烈士墓前新栽上了楊樹。在這之后,張秀英去墓前看望烈士的次數越來越多。樊德祥說,每次和母親一起為烈士墓拔草添土時,總會看到母親用手背擦拭臉龐,已分不清抹去的是汗水還是淚水……
接力守護!——“娘,您安心走,我會用余生扛起這面旗”
樊德祥哥哥姐姐們很早就外出務工了,他跟隨母親的時日最長,聽母親講述無名烈士的事跡最多,對兩位無名烈士的感情羈絆也最重。農忙之余,年歲漸長的樊德祥都會主動陪伴母親,前去烈士墓前修葺墳頭。每年清明節,樊德祥都會組織村小的學生到兩位烈士墓前鞠躬緬懷、行禮祭奠。在他與母親的接力守護下,兩位烈士的墳墓從未有一日荒蕪廢棄,兩位烈士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也在莒鎮小樊村口耳相傳。在樊德祥母子的感召下,多年來,小樊村其他村民也自發為烈士掃墓,將無名烈士當作親人來祭奠。
樊德祥說,母親文化程度不高,卻深明大義。她對待烈士的態度是純粹的、真誠的。后來,母親年紀大了,樊德祥便接過守護墓地的重任。
2022年,母親彌留之際仍牽掛著兩位無名烈士,不斷叮囑樊德祥要一直管下去。母親臨終前的叮囑,成為樊德祥終生銘記的責任。每當在外工作的子女回來,樊德祥總會帶著他們去兩位烈士墓前拜祭緬懷。逢年過節吃團圓飯的時候,樊德祥也會在家中多擺上兩副碗筷,給年幼的孫子孫女講講兩位烈士的故事,以此教育后輩們感恩先烈,銘記歷史。“母親用一生守護了她對兩位烈士的承諾,現在,該由我傳承下去了!”樊德祥說。
英靈“歸隊”!——“放心吧,今后我還會一直守護下去”
2023年,小樊村被列入規劃將進行搬遷,兩位無名烈士的歸處成了樊德祥最牽掛的事。經過鎮、村與禹城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積極協調,最后兩位烈士遷葬至禹城市革命烈士陵園,無名烈士的英靈得以“歸隊”。
6月23日上午,在無名烈士遷葬儀式現場,小樊村全村百余口村民自發為烈士送別。雖然烈士墓離家遠了,但是2023年的烈士公祭日,樊德祥仍舊是提前預定好花籃,專程去為無名烈士掃墓,寄托對英烈的深切緬懷和崇高敬意。“只要我還能走得動,就會一直來看你們!”撫摸著烈士墓碑,樊德祥眼含熱淚。
樊德祥說,要讓兒子一同感受,一直銘記歷史。如今,在樊德祥的影響下,禹城市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關愛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銘記英雄的實際行動中。
馬玉蘭:善良農婦十余年照顧患病親家 演繹“最美姊妹情”
馬玉蘭,女,中共黨員,1953年5月生,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焦廟鎮周莊村人。多年來,她精心照顧患病兒媳,在她眼里兒媳就是女兒。為讓兒媳安心養病,她義無反顧照顧兩位生病親家,兒媳去世后,她更是將親家母接到家中,無微不至照顧……她是一位樸實的勞動婦女,是兒女眼中的好母親,是街坊鄰居眼里的模范典型。馬玉蘭曾獲“山東好人”等榮譽。
愛屋及烏 她一肩挑起三個家
馬玉蘭和前兒媳席愛紅親如母女,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好婆媳,兒子兒媳每天經營早餐店,馬玉蘭幫著看孩子,一家人幸福美滿。
2007年兒媳席愛紅查出尿毒癥,而此時親家公癱瘓在床,親家婆焦凡美因腦血栓常年吃藥行動不便。馬玉蘭看著被病痛和照顧雙親壓力雙重折磨的兒媳,心疼不已。她對兒媳說:“你安心治療就好,不用擔心,你爸媽我們一定會照顧好!”她讓兒子專心賺錢,自己和老伴則承擔起三個家庭的農活,一邊照顧兒媳和孩子,一邊照顧兩位親家,每天往返4公里,堅持給老兩口送飯、喂藥、打掃衛生,1000多個日夜風雨不斷。
將心比心 她精心照顧十余載
2011年兒媳的病情加重,還患上了癌癥。馬玉蘭賣了家里的三頭牛,東拼西湊借錢送兒媳去治療。然而天不遂人愿,最終兒媳還是撒手人寰。彌留之際,兒媳在兒子的懷中不停哽咽:“有你們在,孩子我不擔心,我最放心不下的還是我的爸媽啊!”馬玉蘭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拉著兒媳的手,安慰她“你放心就好,有我們在,誰都掉不到地上。”
馬玉蘭回憶起這些事情總是唏噓不已:“愛紅特別孝順,現在她走了,我們就是親家最親的人。”從那后她和老伴跑親家的次數更多,照顧也更加無微不至,馬玉蘭還自學了理發,定期帶著工具幫親家理發。
2014年,親家公去世后不久,親家母的病情也驟然加重,為更好地照顧親家母,馬玉蘭毅然將親家母接到自己家照顧。從此,她便以親家母為中心,親家母走不好路、說話不利索、聽力也出現問題,有時候心情不好還會罵人。馬玉蘭理解親家母的無奈和孤獨,就天天陪著她聊天兒,開導她。在馬玉蘭的悉心照料下,親家母的愁苦慢慢淡去,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
至善至誠 從親家母到“親姊妹”
為讓親家母過得舒心,馬玉蘭每天變著花樣給她做飯,給她喂藥,幫她洗衣服,洗腳梳頭一樣不落。一天午后,正在午休的親家母突然口吐白沫,馬玉蘭立即撥打了120。經過搶救,親家母挽回了生命。從此馬玉蘭就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只要親家母一有動靜她就起床去看,她說:“一家人平平安安地比啥都好,她很知足。”
馬玉蘭家并不富裕,為了能補貼家用,馬玉蘭的兒子和現兒媳到縣城打工。但他們經常帶孩子回家看望老人,給她買藥、衣服和點心,陪她聊天。十多年過去了,鄰居曾建議:“國家政策這么好,把親家母送到敬老院去,你倆日子也會輕松些。”但馬玉蘭不同意:“在一起生活久了,感情也深了,敬老院條件確實好,可是我怕她不習慣啊。”現在,親家母已經把馬玉蘭看成了自己的至親和精神支柱。一年春天,馬玉蘭去閨女家,中午老伴就打電話:“你快回來吧,她看你不在家,午飯都不吃。”馬玉蘭放下碗筷就急忙趕回了家。看到馬玉蘭,親家母才肯吃飯,還拉著她的手說:“別走,別丟下我。”馬玉蘭只能像哄小孩子一樣哄她:“好,我哪都不去,就在家里陪你。”
說起這些事兒來,馬玉蘭的老伴周玉森非常自豪,“我老伴是有著5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啦,過去一直在村里干婦女主任,還自學當過赤腳醫生,大伙兒都說她人美心善,她做什么我都全力支持!”
快為德州候選人點贊吧!
★
德州日報新媒體出品
編輯|孫亞民
審核|張燕 終審|朱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