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9月22日電 題:秋分:晝夜平分日 寒暑交替時
新華社記者楊金志、郭慕清
“金氣秋分,風清露冷秋期半。涼蟾光滿。桂子飄香遠。”
此時節,蟬鳴漸止,銀杏新黃,光陰對折,天地平分一場秋色。這種感受正所謂是:風清、露冷、秋期半、月光涼、桂花香……宋代詞人謝逸,用寥寥數字,就將節氣秋分的特點描寫得淋漓盡致。
何為秋“分”?一曰:晝夜平分。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晝夜各12小時。二曰:秋季平分。按農歷來講,立秋為秋季開始,霜降為秋季結束,秋分在中間。正如元代吳澄編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所言:“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西漢《春秋繁露》也記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華東師范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表示,中國古人認為,萬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春分為“日中”,秋分為“宵中”,都是晝夜平分。春分后白天越來越長,夏至時到極限;秋分后夜晚越來越長,冬至時到極限。二十四節氣是古人根據太陽運行規律編制的“時間地圖”,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早在《尚書·堯典》中就有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的記載,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這體現出古人對于自然節點的精準把握,是中國對人類科學事業的重要貢獻之一。
我國古人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后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這標志著暑氣的終結,也是秋寒的開始;由于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洞中,并且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由于天氣干燥,水汽蒸發快,所以湖泊與河流中的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和水洼便處于干涸之中。
秋分時節還是收獲稻谷、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的重要時期。自2018年起,我國將每年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秋分時很多傳統民俗,也都飽含期盼風調雨順、莊稼豐收的意思,比如,祭月、豎蛋、送秋牛圖等。
秋分更是一個充滿詩意的時節。面對時序輪轉、萬物更迭,無數文人墨客用詩詞來刻畫心中的“半秋”之景、之思,留下無數膾炙人口的佳句名篇,在歷史長河里熠熠生輝。
詩人杜甫的《晚晴》曰:“返照斜初徹,浮云薄未歸。江虹明遠飲,峽雨落馀飛。鳧雁終高去,熊羆覺自肥。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這首詩描繪了秋分時節的雨后景象,展現了秋天的寧靜與美麗。
讀詩人賈島的《夜喜賀蘭三見訪》,除了能感受到秋夜之靜謐,還能體會詩人見到友人的喜悅之情。詩曰:“漏鐘仍夜淺,時節欲秋分。泉聒棲松鶴,風除翳月云。踏苔行引興,枕石臥論文。即此尋常靜,來多只是君。”
賈島是唐代苦吟詩人的代表。此詩筆觸輕松明快,妥帖自然,刻畫了一幅美好的秋夜行吟圖。夜晚,朋友來訪。泉水叮咚,仙鶴棲樹;松風吹拂,云開霧散,明月當空照;二人談詩論道,相談甚歡。尾聯詩人寫道,自己居住在如此人跡罕至的地方,很少有人來訪,即便是有人來,也大多只有賀蘭三這個朋友前來,更是刻畫出二人甚篤的珍貴友誼。
迎來秋分,于個人而言,也是一個反思過去和規劃未來的時間節點,感受其“分”字所象征的平衡與和諧,至關重要。生活、工作恰如其“分”,讓人生也如秋天一樣,收獲豐碩果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