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我們在,你們就安全!”
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袁明慧通訊員尹巖
他12年如一日堅守在消防一線;他肩負重托,奔赴火災現場;他是增援河南防汛救災中第一個沖進村莊救援的消防員。在老百姓眼里,他是“超人”,洶涌的洪水中他踩著拉梯抱著孩子救人,危機重重的火災事故中他勇做“逆行人”。
他,就是德州市消防救援支隊廣川特勤站站長助理生書昌。近日,本報記者走進德州市消防救援支隊,感受他烈火中的赤膽忠心,也聆聽了他在防汛救災戰線上舍生忘死的故事。
分秒必爭 他是洪水中的“擺渡人”
河南災情牽動億萬人民的心。7月21日凌晨4時16分,生書昌跟隨德州市消防救援支隊跨區域增援的61名隊友緊急馳援河南。
“商登高速服務區附近高架橋上有100多名群眾被困,急需救援!”7月23日8時,生書昌和隊友接到救援指令,立刻趕往現場。
橫跨在商登高速公路上的一條鄉道高架橋上,有100多名兩天兩夜未進食飲水的群眾等待救援,近10米高的橋下,約有2公里寬的洪水正漫過公路路面,水流湍悍。
危急時刻,作為救援分隊的骨干隊員,生書昌再次挺身而出,他攜帶著無齒鋸爬到6米多高的拉梯頂端,破拆橋上的廣告牌。
涉水行駛、拉梯架設、開辟通道……每一個救援步驟都容不得半點閃失,救援的風險無處不在,但全被業務精湛、膽大心細的生書昌和隊友成功化解。很快,救援通道被打通。
“有我們德州消防支隊在,你們放心吧!”在生書昌的引導和安全繩的保護下,第一名被困群眾被安全救下。面對體弱幼小的孩子,生書昌把他們緊緊摟抱在懷里,一次次穿梭于陡峭“天梯”之間,把他們平安交到焦急等待的媽媽手中。經過近7個小時的連續奮戰,往返十幾批次,被困人員全部被安全解救。
剛準備吃飯,新命令再次下達。時間緊迫,生書昌和隊友們顧不上吃飯和休息,便帶上橡皮艇和救生衣,馬不停蹄地奔赴一線搜尋和救援。直到當日下午5時10分,生書昌才和最后幾名執行完任務的隊員圍坐在一起吃午飯。在他們連續戰斗的8個多小時里,陳現坤、生書昌等5名隊員幾乎全泡在水里。脫下水域救援靴,襪子一擰,不知是水還是汗,腳早已泡得發白,但隊員們始終沒有訴一句苦,沒喊一次累。
只報平安 他是全家人的“頂梁柱”
7月21日凌晨4時許,生書昌的妻兒和父母還在睡夢當中,生書昌已集結完畢,向500多公里外的河南開封開進。此次跨區馳援河南,生書昌沒有發一條朋友圈,也沒向家人發一條信息提及此事。
“吃飯了嗎?”“照顧好自己,注意安全”“等你回家”……生書昌沒想到的是,河南援救第二天,姐姐在社交平臺看到了他的照片。得知消息的妻子隨即發來信息關心,生書昌安慰她說:“這次帶的設備都很先進,會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科學施救,請你和爸媽放心。”
作為全家人的“頂梁柱”,生書昌說,無論什么救援,出發之前都不會告訴家人。每當回到家,與家人圍坐在一起的時候,也不會主動提到救援過程,更不會說踏入火場。生書昌為了不讓家人擔心,每次被問及工作,他都是輕描淡寫地聊幾句,更多的是報喜不報憂。
因為工作性質的原因,生書昌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數有限,遠赴河南抗洪時,兒子在家最常問的問題就是:“爸爸去哪了?”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等待是最無奈的期待。從牙牙學語到喊第一聲“爸爸”,再到如今,兒子該步入小學。他錯過了太多孩子成長的瞬間。“對得起國家和人民,對不起孩子”是生書昌作為消防員內心深處的自責與愧疚。
堅守一線 他是火場中的“逆行者”
出警、防汛、救災、訓練……生書昌12年如一日勤勤懇懇地堅守在工作崗位,12年以來,他始終在一線。自從成為一名消防員,危險就時刻伴臨在他身邊。
“踏入火場那一刻,你想過后果嗎?”“沒想過,已經麻木了。”回想起第一次踏入火場的場景,生書昌歷歷在目。那是一棟居民樓,生書昌爬上拉梯,進入濃煙滾滾的陽臺,伸手不見五指,只能憑借觸摸感官進行救援和滅火。那時,剛入伍的生書昌的內心十分恐懼,而如今,“身經百戰”的生書昌已經熟練掌握了救援技巧,經驗也相當豐富。
“作為一名消防員,面對災情,就應該到一線去,救群眾于水火。”在生書昌眼中,災情就是命令,他就是一名普通的消防員,向著火向著水向著危險而行也好,苦練本領以身作則帶新人也罷,都是職責所在、使命使然。
“能夠加入消防救援隊伍這個大家庭,深感驕傲和自豪。我將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裝在心中、扛在肩上,苦練本領、恪盡職守,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生書昌說,作為參加過抗洪搶險的一名基層消防員,在黨和人民需要時,要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用實際行動做黨和人民放心的消防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