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日,首屆中國德州圍棋藝術節開幕,600名兒童現場對弈。記者 孫美玉 攝
市民熱衷羽毛球運動。記者 崔忠偉 攝
清晨亦或黃昏,無論是市中心廣場還是街頭小公園,再到城市的街道,我們總能看到跳舞、打拳、跑步、騎自行車的人群。近幾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身體健康也越來越重視,健身運動也從一種時尚逐漸變成人們的一種習慣。
□記者 孫向林
◎民間體育協會奏響全民健身曲
農歷正月初九,春節后上班的第三天,市體育總會秘書長楊海濤就已經做好了一份“山東省百千萬活動籃球決賽”的申辦材料。他告訴記者:“現在各個體育協會的活動越來越多,尤其是2011年,幾乎每個月都有不同的體育協會組織的群眾體育比賽,2012年是奧運年,民間體育活動自然也不會少,所以要提前做準備。”
2009年全運會之前,楊海濤在體育局競訓科負責體校運動員的日常訓練工作,那時候的他非常羨慕體育總會的工作。“在競訓科時盡管做管理工作,但我每天早上5點就起床,陪著教練和學生出早操、訓練。曾多少次都是羨慕體總這邊的工作‘輕松’。”楊海濤說。據他講,2009年之前,我市有民間體育協會數量大約20個,但是多數協會規模較小,而且組織活動較少,群眾健身運動并沒有現在的熱潮。
2009年全運會后,因為工作調整,楊海濤調任市體育總會秘書長。“全運會期間,我省提出了‘全民全運’的理念,把全民健身運動推向了一個高潮。我市民間體育協會也因此活躍起來。”楊海濤說,“從2009年以后,我市共活躍著長跑、籃球、乒乓球等22個民間體育協會,常年參與協會各項體育運動人數幾萬人,一個全運會讓這些協會真正動了起來。”
楊海濤給記者舉了乒乓球協會的例子,他說,作為國球乒乓球在各地都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我市也不例外。但是,之前乒乓球協會很少組織大規模的群眾比賽,多數愛好者都是小范圍切磋交流。2009年起,協會開始借助社會力量組織正規的俱樂部比賽,將熱愛乒乓球運動的人群集中起來,也調動了這個人群的運動積極性。
◎“黑白世界”讓市民“棋”樂融融
2008年9月26日,我市被中國圍棋協會授予“中國圍棋城”的榮譽稱號,這是我市體育事業的一件喜事,也讓諸多圍棋愛好者為之振奮。自從1981年就開始從事圍棋事業的王月裕談起過去五年圍棋的發展很是激動。
從事多年圍棋事業的王月裕說,我市圍棋事業起步較晚,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由于中日圍棋擂臺賽的影響,我市圍棋愛好者逐漸增多。但當時并沒有形成規模、沒有組織,比賽最高級別為市級比賽,時間上也不固定,參賽人數少。2007年之后,在城區推進了圍棋進學校工程,讓圍棋這一運動再次在我市興盛起來。“目前,德城區的小學都開設了圍棋課,孩子學棋帶動了家長的學棋熱潮。很多家長都是為了能和孩子溝通,周末抽時間去校外的圍棋學校學棋,這樣圍棋人群又大了。據粗略統計,我市目前常年下棋的人數在10萬人左右。這樣的變化讓我們這些圍棋愛好者非常興奮。”王月裕說。另外,他還提到,2007年之前,校外只有4家民辦圍棋學校,學棋的孩子也不過500人。2007年后先后成立四五家圍棋學校,目前在這些校外圍棋學校學棋的孩子常年在1000人以上。
據王月裕介紹,隨著圍棋人數的增多,圍棋協會組織的圍棋賽事也開始多了起來,每年至少有春季定段賽、女子賽、幼兒賽、秋季定段賽、俱樂部聯賽和豪門杯圍棋賽6項固定賽事,參與人數上萬人。“2011年7月份,首屆圍棋文化藝術節的舉行,更讓這一運動在百姓間推廣開,更是將‘中國圍棋城’的名號推向全國。相信,圍棋這一運動在我們這里會發展得越來越好,隨著它的推廣,咱普通百姓也會感受到這黑白世界帶來的無窮魅力。”王月裕說。
◎咱百姓不再為健身場所發愁
1985年出生的趙忠是一名羽毛球愛好者。他高中畢業后就報名參了軍,去了長春某部當了一名后勤兵。他當時所在的部隊在長春一個裝甲兵技術學院,他們后勤科的10名戰士主要的職責是負責學院的教學設施和教學樓管理。在他們管理的教學樓之中,有一個羽毛球館。“那時候我們經常去打羽毛球。開始的時候是和戰友隨意打,后來長春市的一些業余高手經常去館內打球,與他們相識后慢慢對羽毛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趙忠說。
2008年退伍后,趙忠回到德州,一時沒有找到工作的趙忠有時間就去球館打球,“那時候只有五環體育館一個球館的籃球場可以打球,打羽毛球的人也不多。”趙忠說,“羽毛球不像乒乓球一樣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其實這項運動也是一項群眾參與性很強的項目。前些年因為場館少,人們找不到場所打球,自然參與的人就少。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我市先后有5家羽毛球館開館營業,加上之前的五環體育館就有了6家專業羽毛球館。”
趙忠認為,2011年4月23日德州市首屆全民健身運動會上,羽毛球比賽使這項運動在我市興盛起來,更多的市民開始加入到這一運動中。單就體育中心凱越羽毛球館來說,每天下午5點后到晚上10點幾乎天天滿員,到了周六館內達到200人都不成問題。粗略統計一下市區6家場館,周末活動的人有1500人之多。
其實,除了這種要求較為嚴格的室內場館外,市區隨處可見的健身路徑也是市民健身運動的主要場所。今年71歲的李先生曾經在中原輸油氣德州分公司工作,2000年退休后就離開了德州到上海居住,但是每年都會回德州女兒家住一段時間。他指著岔河風景區的一片健身器材說:“這幾年我發現德州像這樣的戶外開放健身場所越來越多,每天上午10點左右這里都聚滿了人。我印象中5年前在這樣的風景區只能散散步,根本沒有這樣的健身器材。”
據市體育局局長李慶豐介紹,截止到2011年,全市共投入各級體彩公益金1200多萬元,吸引配套資金1200多萬元,建設健身路徑481處。這為市民提供了方便的健身場所和健身方式,讓市民在欣賞美景的同時身體也能得到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