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夏糧收購全面鋪開,樂陵市糧食收購網點正忙著收儲糧食。賈 鵬攝
編者按:“三農”工作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農業比較效益低、財政貢獻小,一些地方對農業仍停留在口號上,“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這種“上熱下冷”現象值得關注。
沒有農業的現代化,是不可持續的現代化。穩糧保供給離不開農業,惠農促增收也離不開農業,越是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越要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如何不讓產糧大縣吃虧,如何讓農業產業做大做強,如何讓農民種地有利可圖,圍繞這些問題,我們推出系列報道“重中之重”有多重。
1. “財政窮縣”的尷尬:
鼓了“糧袋子”,難鼓“錢袋子”, 糧食大縣居全省30個欠發達縣之列
“今年又是豐收年,政策給力,糧價不錯!”抓起一把新入倉的小麥,農民冷相臣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你看看,這顆粒多飽滿,一畝地至少收個1100來斤,好的有1300斤。”
49歲的冷相臣,是山東陵縣義渡口鄉冷村人,農閑時在天津務工,農忙時回來“伺候”自家的10余畝地,機播機收,省工省力,一年兩季能有兩萬元收入。
進入7月,陵縣97.6萬畝小麥再傳喜訊:平均單產564.9公斤,比去年增產12.6公斤;總產55134萬公斤,同比增產1566萬公斤。雖然眼下玉米剛出苗,但陵縣農技站站長代成江心里已經有了底:“今年玉米種植面積達到97萬畝,只要不是遇到極端惡劣天氣,秋糧豐收應該不成問題。”
陵縣位于魯北平原,多年來一直堅守“三條底線”:基本農田100萬畝以上、糧食播種面積18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20億斤以上。去年陵縣糧食生產連續3年超過20億斤,實現“十一連增”,被授予“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
“糧袋子”鼓鼓囊囊,可摸摸“錢袋子”,陵縣人的腰板卻硬不起來。“種糧的不如吃糧的。”陵城鎮黨委書記王志超算了一筆賬,全鎮農民人均1.7畝地,去年人均純收入1萬元左右,其中種糧收益頂多占到20%。要是從稅收看,糧食貢獻更是寥寥無幾。
事實上,2003年之前陵縣發展偏重農業,工業經濟薄弱。經過十年的努力,再加上德州經濟開發區項目東區的帶動,陵縣的三次產業占比調整為11.5∶51.5∶37。據統計,2013年陵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6.9億元,同比增長16%;地方財政收入9.2億元,同比增長14.7%,其中稅收占比達到81.9%。但橫向比,陵縣經濟總量依然偏小、發展效益不高。山東省30個欠發達縣,陵縣榜上有名。
“在現行的財政體制下,抓農業不如抓工業見效快,抓農業不如抓服務業稅收高。”陵縣縣委書記馬俊昀坦言,作為產糧大縣,土地規劃受限,可用于建設的土地較少,基礎設施建設也相對滯后,與非農業縣相比劣勢明顯。“但不發展也不行,對陵縣來說保發展也是保民生,沒有工業支撐,農業基礎沒錢投入,農民增收沒保障,就不能實現經濟社會長遠發展。”
2. 糧食擔子的壓力:
抓糧是花錢的事,“吃飯財政”只能搞“救急”工程,難改基礎薄弱現狀
分管農業3年多,陵縣副縣長張登福深感肩上的擔子不輕。
“盡管農業綜合效益不高,但陵縣人對農業、對糧食的感情多年未變。今年糧食豐收還是有信心的。”說這話,張登福是有感而發,“每到糧食收獲的季節,縣里干部群眾掛在嘴邊上的全是糧食,今年能不能豐收,原因是什么,都能分析一二。”
這幾年,糧食直補政策不斷加力,生產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陵縣的糧食種植面積不降反增。
“不過,以后增不增產不敢說。”張登福說,陵縣境內的農田水利設施,大多建成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過去二三十年主要是吃“老本”,很多設施沒有得到及時整修,反而一直遭到破壞,糧食增產難度越來越大。
“鎮里財力有限,以前就是搞些‘救急’工程,比如哪里的橋塌了,不修不行了,就想法子修修。”糜鎮副鎮長張修凱算了一遍,從上世紀80年代起,鎮里就沒有過什么農業基礎建設的大項目,基本上是零打碎敲、小修小補。
抓糧是花錢的事,靠縣級“吃飯財政”,也是杯水車薪。陵縣的辦法是集中力量爭取國家項目資金,2011年,陵縣被列入全國50個整建制推進糧食高產創建縣,近3年來,縣里每年獲得的國家涉農項目資金都超過2億元。不“撒芝麻鹽”,整合資金,“捆綁”使用,僅30萬畝核心示范區內,就整合項目資金2.3億元。
“現在澆地再不用請年輕人幫忙了,打開開關,再刷一下卡,莊稼就能澆了!”徽王莊鎮楊集村72歲的村民楊奎嶺,親身體驗了“小農水”工程帶來的方便。如今,全鎮4.7萬畝耕地實現了節水灌溉,每戶一張充值卡,一人、一卡便可澆地,畝均節約灌溉成本40%。
然而,農業設施欠賬太多,大量農田基礎薄弱狀況仍未改變。“去年我們修補了40多個生產橋、60多公里的生產路,再加上環境整治,花了將近1000萬元。”王志超頗感無奈,“很多事情早就該辦,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畢竟可用財力有限。”
“分管農業的覺得農業重要,其他的領導也覺得自己管的事重要,開會的時候少不了要為錢的事爭上幾句。”張登福笑言,“基層政府財政都不富裕,哪塊工作都少不了花錢。”
3. 產糧大縣的出路:
探索利益補償機制,既要輸血還要“造血”,不讓種糧抓糧者吃虧
這幾年,中央和省里對產糧大縣的補貼逐年增多,然而產糧大縣覺得“不解渴”。
“大多資金是‘帶帽’下來的,基層沒有支配權。”陵城鎮一位干部坦言,2013年鎮里獲得上級轉移支付資金1500多萬元,有95%是糧食綜合直補,直接發到農民手中。
張登福建議,基層有基層的實際,比如項目建設,能不能探索在大的政策下,給予基層更多自主權,讓基層放手干,上級部門做好監督、審查,保障資金花在刀刃上。
一些干部反映,縣里既盼項目,又怕項目。因為許多農業項目需要地方財政配套,對于財力本來就不富裕的產糧大縣而言,往往是項目越多,財政壓力越大。去年,陵縣共獲得產糧大縣獎勵資金4400萬元,基本上都是用于農業項目配套。一些干部呼吁,國家應降低或減免產糧大縣的配套資金,如果種糧越多,財政負擔越大,那誰還有積極性?
“政策要有更明確的導向,不讓主產區種糧吃虧。”山東省委講師團基礎理論教研室亓勝林認為,產糧大縣往往財力較弱,而糧食主銷區往往財力較強,要探索主銷區與主產區的利益補償機制,加大對產糧大縣的財政轉移支付,更加有效地調動產糧大縣的積極性。
專家建議,要采取切實措施,力保農資漲價幅度小于糧價上漲,提高種糧效益,同時可以考慮按照糧食產量進行糧食直補,增強補貼的約束性,提高種糧積極性,增強補貼實效。
亓勝林說,不僅要給產糧大縣輸血,還要增強其“造血”功能。通過完善財政、稅收和金融政策,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糧食核心產區聚集,加強農業產業化的指導與扶持,把農產品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強勢,提高糧食生產的核心競爭力,這樣糧食增產才能有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