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感謝政府倡導實施的土地流轉政策,俺家里8畝承包地全都租給了種糧大戶范忠星,每年補貼款照領不說,媳婦在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做保潔,還多領一份工資,我也能安心在外打工啦!”日前,家住興隆鎮馬家新村的王清江滿臉笑容地對筆者說。
??? 近年來,興隆鎮在穩步推進兩區同建工作中,堅持為民理念,注重做好土地流轉工作,做足“老村址”文章。為解決社區建設中搬遷上樓居民的后顧之憂,他們按照縣委縣府“社區建設抓重點、產業園區抓結合、拆舊建新抓銜接、增減掛鉤抓進度、生態環境抓提升”的總體要求,將并建社區與產業園區捆綁建設,依法流轉東馬村1200多畝土地,承包給種植大戶范忠星進行現代特色產業園區建設,既讓種糧大戶實現了土地規模經營,又讓上樓的農民獲得較為穩定的租金、股紅等直接收益,真正實現了通過“社區建設讓農民住上好房子,園區建設讓百姓過上好日子”的目標。
??? “土地規模流轉后,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才能得到徹底的轉變。以馬家村為例,整村搬遷置換出集體土地192畝,以每畝雙500元流轉給種糧大戶進行規模經營,村集體每年有20多萬元的收入,這不但解決了村民上樓后的水、電、曖、氣等生活開支問題,還將農村剩余勞動力都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增加家庭收入”這是興隆鎮黨委書記劉超在推進社區建設中一貫堅持的原則。
??? 土地流轉“活”了農村土地,“增”了土地產出效益,“鼓”了農民幸福口袋。提到土地流轉的這些好處,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想起一個人,他就是當地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 范忠星。范忠星自2011年開始借助兩區同建的優勢,進行規模種菜、種糧。他通過鎮上的土地流轉中心,先后同興隆、苗屯、東馬等村的308戶群眾簽訂了土地流轉承包合同,共流轉承包土地2755.88畝。依托上級各項惠民政策,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注冊成立了鑫旺種植專業合作社和中興農機專業合作社。從整地、選種、種子處理到施肥、播種、灌水、病蟲害防治等環節,都嚴格按照科學方法進行管理,單產比本地其他種植戶平均高15%。
??? 為了帶領群眾共同致富,他以合作社為依托,建成了2000余畝的科技示范基地,帶頭推廣應用新品種、新技術;牽頭舉辦農民科技培訓班,定期邀請農業局專家開展技術培訓,使農民群眾的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他創辦的家庭農場,發展會員300多戶,帶領2000多名群眾實行統一供種、統一機械耕作、統一測土配方施肥、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機械收獲“六統一”,使小麥平均畝產550公斤以上,玉米平均畝產700公斤以上。
??? 為全面提高種植效益,讓更多群眾受益,范忠星還與鎮農技站、縣農業局、農辦建立了經常性業務聯系,與臨邑綠量種業有限公司簽訂了良種繁育合同,帶動發展興隆、東馬、東高、苗屯等良種繁育專業村10余個,良種繁育面積達3000余畝。并與山東禹城龍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訂單玉米”生產合同,每年為企業提供優質玉米2000多噸,年利潤100多萬元。
??? 在談到興隆鎮如何進一步推動土地流轉時,該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夏祥生介紹說:“今后要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及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市縣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圍繞建設現代農業這一目標,加大爭取上級項目資金和各類補貼支持力度,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力爭全年新增土地流轉面積1萬畝。通過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從根本上改變農民的生活、生產方式,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整體素質,全力建設生態、秀美、和諧、文明、富裕的新鄉村。”(王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