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經德州市實打驗收,我縣玉米平均單產648.5公斤,全年糧食總產首次突破百萬噸。這也意味著我縣承擔實施的中國農科院“百畝噸半糧”高產攻關模式和省“400畝玉米高產攻關”試驗田項目獲得了成功。他們的經驗是什么?讓我們去看看三位“糧王”的增產秘訣。
張心躍:信賴高新技術
??? “全憑了新技術,你不服不行。要不,咱能當‘糧王’?”看著屋頂上黃燦燦的玉米,臨邑鎮國寨村的種糧大戶、市級“糧王”張心躍心悅誠服的說。
??? 張心躍告訴筆者,他家的玉米地屬于增產模式攻關田。去年,山東省農業廳專家對他的示范片實行新技術品種改良種植,對示范區的玉米實打測產,在6名參賽戶中,他以畝產1023公斤的成績獲得冠軍,獲獎電冰箱一臺。今年夏收,他的小麥單產達到了750公斤,成為德州市“糧王”,再獲政府獎勵的一臺大馬力播種機。
??? 今年夏種,國寨村千畝玉米噸糧田又被納入中國農科院“玉米高產優質綜合技術集成與高效生產模式建立”試點項目區,全部采用化控增密、搶時貼茬精播、全元素三位配方施肥、病蟲草害統防統治、全程機械等6項增產技術。 “省市縣的專家在播種前也會來給我們上課,尤其是專家講的三位配方施肥,我覺得好處大,玉米生長見效快。”張心躍說,聽專家一講,心里特別明白,近年來,我縣積極增加玉米種植密度、推廣耐密品種,大田密植已經從一畝地不到4000株推廣到一畝地4400多株,而張心躍的玉米地竟然達到6000至7000株,產量達1000公斤以上。近年來,通過與農業科研院所的積極合作,推廣應用了小麥寬幅精量播種、測土配方施肥、氮肥后移、玉米適時晚收等20余項糧食生產新技術新農藝。
魏德東:種糧大戶“結盟”
??? 德平鎮富民合作社的理事長魏德東,2008年到2013年他連獲“全國糧食生產大戶”,并且2011年以玉米畝產973.4公斤、小麥717.79公斤的成績問鼎“山東糧王”。采訪他時,他正在院子里和鎮上的十幾個種糧大戶開“同盟會”,商量購買玉米加工機械的問題。“前段時間,幾□高德剛個代表一起考察了幾家設備,有了初步的意向,我看至少要先買3臺。”不等魏德東說完,挨著他的幾個種糧大戶都說沒問題。“作為聯盟負責人,我掏20萬元,其余每人入股5萬元,湊夠45萬元就把設備搬回家,大家舉手表決。”魏德東隨著手勢抬高了嗓門。
??? “成立種糧大戶聯盟,目的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種植效益。”魏德東說,去年秋收一結束,自己算了一下賬,發現農機設備投入資金壓力太大,一人短時間內承受不起。經過走訪,發現大家的問題都一樣,他提議大家聯合起來,抱團發展,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當年就成立了種糧大戶聯盟。“現在是再大的糧食訂單我們也敢接,農資采購直接跟廠家談價格,我這3000畝地每年多賺80多萬元。”魏德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
??? 筆者了解到,附近的幾個村與種植大戶聯盟達成了發展種植小麥、玉米種植的協議。今年5月份,種糧大戶聯盟統一招標購進農藥,實施小麥“一噴三防”統一作業,短短5天時間12萬畝麥田全部完成了噴防作業,減少了家家戶戶分別噴防的人力資源浪費,避免了噴防時間不統一造成的病蟲傳染。魏德東說,通過大戶聯盟組織協調,夏收時節,全鎮村級合作社共協調機械600多臺(套),12萬畝小麥收割期限比往年縮短3天,畝均節約成本20元左右,小麥價格每斤高出市場價0.1元,每畝節本增收400元左右。
??? 據統計,我縣現有百畝以上的種糧大戶47戶,種植面積近20萬畝,越來越多的種糧大戶依托各自的優勢探索抱團發展,變“各自為戰”為“集團作戰”。
孫豐忠:看重精耕細作
??? “雖然結果還沒公布,但感覺通過自己的精耕細作,玉米超過1040公斤沒問題,今年的德州‘糧王’非我莫屬!”10月22日,采訪翟家鎮孫漢服村的孫豐忠,他信心滿滿的說。
??? 孫豐忠一輩子都跟土地打交道,最信奉的是老人們說的:“人勤地不懶”。經四年蟄伏摸索,他認識到,“有上級專家悉心指導,黨委、政府關心支持,種地的種植技術已經成熟,糧食產量再想突破就得在精細管理上下功夫。”在播種前,孫豐忠就要比別家多做兩件事:一是犁地時將按比例混合的鋅硫磷和棉餅撒入地里,這樣能有效的殺掉針金蟲、螻蛄等害蟲;再就是在播種前一定要施一遍土家肥,給土地加營養,拔地力。
??? 播種時,孫豐忠采用“大小壟”的排列方式,充分發揮邊行優勢,即靠邊的玉米行間距小,越往地中心玉米間行距越大,保證每一棵莊稼都得到充足的光照和通風,這樣結出的玉米質地優良、顆粒飽滿。現在種地科技化、機械化都有了很大提高,耕地面積限制了所能種植的玉米株數,只有在每株玉米個體產量上求“質”的突破,注重細節管理。比如在玉米拔節到抽穗期,加重氮肥比例,能防倒伏、防旺長,增加成穗、增加粒重,然而大部分人都在育苗時期就給玉米追施了氮肥,玉米無法吸收營養成長,白白耽擱功夫,是很大的浪費。
??? 玉米出苗后,孫豐忠更是把這片土地當成自己的孩子,每天早中晚必到地里轉一圈,看土壤濕度、看秧苗長勢,像個老道的中醫,準確的為這片土地號脈,適時澆水、施肥、防病蟲害。“突出一個‘細’把所有工作做在前頭,為莊稼盡可能的創造最好的環境。”
??? 今年的雨水比往年偏少,截至到10月份,降水不到50毫米。除了玉米出苗必需的水分。到了玉米抽穗后,孫豐忠便全天守在地頭,從地頭打的機井里抽水澆地,每隔兩周澆一遍水,保證土壤濕度,每澆一遍水便根據莊稼長勢施一遍肥,從二胺到尿素、到復合肥,期間根據不同時節摻入少量的藥劑防治蟲害……正是這種把脈式精細培育,讓孫豐忠在2010年11月一舉問鼎山東“糧王”。
??? “現在糧食產量高、糧價高、國家補貼多,同樣是種地,以前為了填飽肚子,現在卻能多掙票子,提高生活質量。農業是臨邑的亮點,也是發展之根基,只能加強不能有絲毫放松,我們的目標是擦亮現代農業,省市‘糧王’這張名片,讓更多農民從土地中獲益。”采訪最后,中共臨邑縣委書記景文新介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