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約奧運會期間,不少觀眾發現,一些外國運動員的身上都有拔火罐的痕跡。很多市民看后,對拔火罐躍躍欲試。德州市中醫院康復醫學科副主任姚洪杰提醒,拔罐這種物理療法可以緩解肌肉緊張、消除疲勞,但并非人人適宜,且頻率也要控制好。
拔罐可驅寒除濕
“對于運動員來說,經常拔罐并不能直接提高運動員的成績,或者讓損傷恢復速度加快,但常拔罐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祛除中醫所說的寒濕。 ”姚洪杰告訴記者。“拔罐是一種以杯罐為工具,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生負壓,使其吸著于皮膚,造成瘀血現象的一種療法。 ”姚洪杰介紹,拔罐一般分為火罐和真空罐,將拔罐器具叩拔在人體的穴位上,抽空產生負壓,形成局部瘀血,可疏通經絡、通暢氣血、消腫止痛,驅寒除濕,調理人體陰陽平衡,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起到保健的作用。“許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療法進行治療。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見,按中醫的解釋多屬風濕入骨,拔罐時罐口捂在患處,可以慢慢吸出病灶處的濕氣,同時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止痛、恢復機能的目的。 ”姚洪杰說。
體質虛弱者不宜拔罐
“拔罐雖有保健作用,但也有禁忌,市民切勿盲目進行。”姚洪杰提醒,拔罐前要確定拔罐者的體質,如體質虛弱者、年紀大且患有心臟病者不宜拔罐。此外,婦女月經期、妊娠期應謹慎使用;局部有皮膚破潰或有皮膚病的患者,不宜拔罐;醉酒、過飽、過饑、過勞、大汗時禁用。
姚洪杰介紹,留罐時間不宜過長,避免起泡,一般控制在5至10分鐘內;拔罐過程中和拔罐后都要注意保暖,且拔罐3小時內不宜洗澡,此時皮膚非常脆弱,洗澡很容易造成皮膚破裂、發炎,同時毛孔處于張開狀態,洗澡后易受涼感冒。“拔火罐時應特別注意,避免灼傷或燙傷皮膚。若燙傷或留罐時間太長導致皮膚起泡時,小水泡僅敷以消毒紗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較大時,應及時到醫院處理,用消毒針將水泡刺破放出水液,涂以龍膽紫藥水,或用消毒紗布包敷,以防感染。 ”姚洪杰提醒,市民自己在家可選擇真空罐,效果類似且不會引起燙傷。
□本報記者劉平本報通訊員左天普張琦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