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養生有秘籍,專家稱:多吃瓜皮可祛暑濕
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兒。明天就將進入處暑時節,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德州市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楊大男說,這個時節養生應盡快提上日程。
吃瓜皮可祛暑濕
處暑將至,防“暑濕”成了這個時節的首要養生重點。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久坐缺乏運動就會傷脾,所以,“伏案久坐”的人容易成為“暑濕”的危險人群。對著鏡子看一看,如果自己的舌苔厚膩且發黃,就要警惕“暑濕”到訪。楊大男說的“濕”分內濕、表濕兩種,因節氣所致,“伏案久坐”人群易感的為“內濕”,退濕過程相對漫長;雨淋、中暑為“表濕”,來得快、去得也快?!叭绻诟械筋^昏、睡不醒、疲勞缺氧、吃什么都沒味道,舌苔上還有一層厚厚的黃苔,那八成就是體內有了‘暑濕’?!睏畲竽刑嵝褟V大市民,出現上述癥狀后,積極就醫的同時,在日常飲食的選擇上也要有所調整。
祛“暑濕”,飲食上應注意多食用薏米、西瓜、冬瓜等除濕化濕的食物。常食薏米有健脾化濕的作用;西瓜皮是化濕的藥,可吃些皮和瓤相間的部分;荷葉主要化表濕,用荷葉做的荷葉包飯、荷葉茶水有助除濕;冬瓜最好去掉軟毛后帶皮煮,可以化濕,也可用冬瓜皮和綠豆一起煮,為1:2的比例,冬瓜占1,綠豆占2。
楊大男提醒,在生活方面,盡量保持室內環境干爽、通風,如果有“暑濕”癥狀,就不要在濕度大的屋內久呆,更不要在雨地蹚水;如果出了汗要及時擦掉,衣服濕了要及時更換。
每天多睡一小時防秋乏
處暑代表三伏天氣已過或接近尾聲,楊大男認為,“處暑”節氣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應保證睡眠充足,最好比平時增加1小時睡眠。
處暑后的乏力癥狀,是由于整個夏季炎熱的氣候會讓人消耗太多能量。比如長時間大量出汗會讓鹽代謝失調,胃腸功能相應減弱,睡眠也得不到充足的保證。到了處暑,人體開始修整,準備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會產生疲勞。也有一種說法認為,處暑后入秋,秋主燥,燥熱耗氣傷陰,氣虛導致四肢無力,神疲懶言。
處暑后天氣變涼,應改變夏季晚睡的習慣,晚上10點前入睡最好,以提前進入防秋乏的“備戰”狀態。
此外,還要適當午睡,這利于化解困頓情緒,特別是老人。因為老人的氣血陰陽俱虧,會出現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象。
處暑時節勿過早添衣
古人云有“處暑寒來”一說,正說明夏天的暑氣逐漸消退,但此時晴天下午的炎熱亦不亞于暑夏之季,這也就是人們常講的“秋老虎,毒如虎”。
處暑之后的天氣經常會中午熱,早晚涼,晝夜溫差較大,雨前氣溫偏熱,雨后氣溫偏涼。楊大男介紹,春捂秋凍是古人一條非常實用的“生活諺語”,“春捂”是為了幫助氣血走表散熱,促進陽氣生發;“秋凍”是為了氣血入里保存熱量,促進陽氣潛降。因此,處暑后要使身體有一些涼意,不要天一冷就馬上全副武裝,穿很厚的衣服。而且初秋是“冷”并沒有感覺到“寒”,“皮肉之冷”是可以忍耐的,而采取“秋凍”對于適應與抗御后來冬天的嚴寒都有很大的好處,從機體適應能力上看,也可以說符合季節之間的“慣性原理”。
不要過早地增加衣服,尤其是小孩。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抵抗力,如果在這些抵抗力還沒發揮之前,就通過人為的方法制止,反而對身體不好。也就是說,在季節剛開始轉換時,過多過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出汗后吹風,很容易傷風感冒。這時可接受適宜的涼爽刺激,有助于鍛煉耐寒能力。晚報記者 閻潤珍 通訊員 郭吉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