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經濟技術開發區的57歲王女士平時很注意養生,為了保證不缺鈣,她經常喝牛奶、吃新鮮蔬果和豆制品,可是體檢結果仍然顯示骨質疏松,這讓她百思不得其解。7月10日,王女士拿著體檢報告來到德州市人民醫院營養膳食科進行營養咨詢,營養師楊莉細細詢問每個細節得知王女士食用的菜品普遍較咸,“口味”非常重?!凹幢慊颊咧匾曆a鈣,但一些不良習慣也會降低補鈣效果?!睏罾蛘f,患者王女士攝入鹽量過多就是一個不良生活習性,這也是導致鈣流失的原因。
楊莉說,鈉的攝入量與尿鈣排出量有很大關系,腎臟每排出2300毫克鈉(相當于6克鹽),同時就會丟掉40-60毫克的鈣。如果一位中年女性每天多吃1000毫克的鈉(相當于2.5g的食鹽)需要排出,又不多攝入鈣,排泄的鈣全部來自于骨鈣,那么每年會多損失1%的骨鈣。一些有關高血壓的相關研究也提示,鈉攝入量高,不僅是升高血壓的因素,也是促進人體鈣流失和提高腎結石風險的因素。尤其是在我們北方一些地區,攝入鹽量甚至高達12-18克/天,而鈣的攝入量(接近400毫克)卻只有推薦值(800毫克)的一半,鈉鹽攝入過多所帶來的骨鈣流失問題實在是不可忽視,所謂“少吃鹽=多補鈣”絕非虛言。
楊莉提醒廣大市民,鹽的攝入量不僅僅是來自食鹽,日常飲食中到處隱藏著“鹽”。大多數調味料都含有高濃度的鈉,例如:醬油、味精、蠔油、蝦油、陳醋、番茄醬、豆瓣醬、甜面醬等。加工食品,例如罐頭、面包、烘焙食物、冷凍食品等在制作過程中多少都會添加鹽、防腐劑(如亞硝酸鈉)、蘇打粉及其他食品添加劑。腌制食品,例如香腸、火腿等,含鹽量更高。人們一定要注意預包裝食品或散裝食品的含鹽量,特別在選擇預包裝食品時,要關注食品營養標簽,鈉作為營養標簽強制標示內容均列在營養成分表中,對于某些相關慢性病患者應盡量選擇含鈉量低的食品。更重的是,人們要嚴格控制烹調用鹽量。
預防骨質疏松除了要控制鹽的量,還要多曬太陽、多運動、控煙限酒、不吃快餐、少喝飲料等。曬太陽的機會太少會阻止皮膚合成維生素D,而維生素D的生成和轉化,對鈣質吸收起到關鍵作用。此外,吃肉太多也會導致膳食總蛋白質過剩,進而增加尿鈣的大量流失;運動量不夠時,骨組織也會自動降低骨量。長期過量飲用咖啡、飲料也會加速體內鈣流失。有研究證明,吸煙會影響骨峰的形成,導致骨密度降低;過量飲酒會使肝功能受損,從而使維生素D的代謝受到影響,不利于骨骼的新陳代謝。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這些科學飲食,防止鈣質流失,保證身體健康。
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 閻潤珍 通訊員 郭吉顯 李夢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