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厘之間架起生命之橋
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王風林通訊員郭吉顯高潔
將頭皮上的血管接到腦內的大動脈血管上,為缺血的大腦“供血”。聽上去幾乎不可能完成的手術,已經在德州變成了現實。3月4日,德州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成功獨立開展全市首例顱內外血管搭橋術,填補了德州在該疾病治療領域的空白,實現了腦血管疾病治療領域的又一大突破。
記憶力減退原是頸動脈閉塞惹的禍
近日,一名56歲男性患者來到市人民醫院就診。患者出現腦梗死、偏癱,經檢查發現,患者右側頸內動脈閉塞,導致大腦右側大面積缺血,極易出現再次梗死,急需改善顱內供血,以防腦卒中再次發生。此前的各類藥物治療均無明顯好轉,便前往該院神經外科咨詢手術治療方案。
腦血管外科主任王岷對患者病情進行了整體評估,經討論后認為該患者實行顱內外血管搭橋術,并對術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做了多種處理預案。在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協商后,于3月4日進行手術。頸動脈堵塞會導致腦內長期缺血,治療的關鍵是恢復大腦。手術方案為將頭皮血管接入大腦,開辟一條新的血液流通道路,讓這根橋梁血管為缺血腦組織供血。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顱內外血管搭橋術類似于“南水北調”,人的血管好比一條河流,如果血管重度狹窄或閉塞,那么河流就會嚴重堵塞且很難疏通。血顱內外血管搭橋術,就是巧妙繞開堵塞河流,從旁邊再挖通一條新的河道,將活水引流。當前,顱內外血管搭橋術在治療頸動脈閉塞時,有獨特優勢,能夠處理傳統手術方式中某些難以到達的區域,而且具有省時、微創的優點。
獨立完成高難度手術技術再上新臺階
腦部外科手術本身就是極度復雜和精細的,由于堵塞動脈附近有無數的毛細血管,顱內外血管搭橋術有著不小的手術風險,無論弄破了哪一根血管,都可能出現出血或梗死,影響功能或危及生命。手術經過了取血管、分離血管、吻合血管三個階段,為實現“穿針引線”,王岷通過顱骨通道將分離出的血管,引進了大腦內,與腦部動脈血管縫合在了一起。
手術過程中,醫生在患者直徑0.8毫米的血管上縫合8針,由于血管細小,術中縫線肉眼幾不可見,對手術醫生的顯微操作技巧以及手術護士的配合都有非常高的要求,能夠完成一場四級手術是神經外科手術團隊綜合實力的直觀體現。“我院設立了顯微操作培訓中心,大家都經過反復訓練,像是雞蛋膜上縫針、頭發絲上動刀,對神經外科醫生來說只是基本功。”王岷主任說。
經過四個小時的手術,血管順利吻合,首例顱內外血管搭橋術順利完成。術后,患者腦供血不足癥狀得到緩解,偏癱肢體得到改善,在神經外科醫護團隊的精心管理下,患者的恢復非常順利。復查結果顯示,搭橋動脈通暢,原有的腦缺血區域明顯改善,頭暈癥狀消失,偏癱肢體功能也得到了改善,家屬對此感到相當滿意、感激不已,患者也在3月11日痊愈出院。
腦血管疾病危及生命手術治療不宜延誤
王岷主任介紹,顱內外血管搭橋術主要適應于煙霧病或煙霧病綜合征、頸部或顱內大動脈閉塞、顱內復雜動脈瘤和顱底腫瘤等疾病的腦血運重建。由于這種手術難度大、風險高,需要豐富的臨床經驗,過去一直是在上級醫院指導下完成。本次神經外科團隊獨立完成顱內外血管搭橋術,標志該院在腦血管病治療領域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可以為德州及周邊市民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
“如果將人的大腦比作電腦主機,那么大腦中的血管就是機器里的電路。”王岷主任告訴記者,腦血管是大腦的生命線,市民應當高度重視,尤其是中年以后,最好每年進行一次檢查。越早發現血管狹窄,越容易及時作出應對;如果血管已經出現明顯狹窄和閉塞可以通過神經外科血管搭橋以及斑塊剝脫等手術解決,有效地預防腦梗死。缺血性腦血管病大多需要手術治療,是內科治療無法替代的,患者看病時,不僅要在神經內科就診,還需要道神經外科就診,以免延誤治療時機。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