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世成(左)在幫大哥潘世凱擦手
□本報記者劉臻本報通訊員張兆坤劉曉東胡亞男
“哥,多吃點青菜、喝點粥,你胃不好,晚上少吃點饅頭。”1月25日晚上六點半,寧津縣大曹鎮宋橋村村民潘世成忙著“哄”78歲的哥哥潘世凱吃飯。喂完哥哥后,潘世成才匆匆扒拉了幾口飯。
72歲的潘世成1969年參軍,1976年退伍回到寧津老家。部隊生活磨煉了他堅強的意志,在部隊期間他連續4次受到連級嘉獎,年年被評為“五好戰士”。
“我哥命苦,從小就患有精神疾病,被認定為精神殘疾一級。”談及照顧哥哥的事,他不住說是自己的責任。1987年,年邁的父母已無力照顧大兒子。排行老三的潘世成和妻子樊鳳芹心疼父母和兄弟,便承擔起照顧大哥的重任,至今已有34年。
為了更好地照顧大哥,潘世成和樊鳳芹商量后有了明確分工:潘世成為大哥擦洗身體、更換衣物、喂水喂飯,樊鳳芹為大哥打掃房間、洗衣做飯。
“為了哥哥,世成犧牲了很多,一直在家門口打零工,平時他哪里也不能去,一年365天,都守在哥哥身邊。”村干部尹志寬說道。樊鳳芹就在本村當民辦教師,兩人的工資勉強維持生計。2002年,是潘世成一家最艱難的一年。他兒子結婚要裝修老宅,女兒上高中要交學費,90歲的母親因心臟病住院。有人勸他:“趁著年輕,你們兩口子去城市打工吧,多掙些錢緩解下家里的壓力。”潘世成卻說:“再苦,咱也得照顧好大哥啊。”最終,他找親友湊了3萬元錢渡過了難關。
前些年,為了治療大哥的精神疾病,潘世成帶他四處求醫問藥,濟南、濰坊、北京的大醫院跑了個遍,也沒找到好的治療方法。為了節省費用,看病的路上,潘世成頓頓為大哥買熱飯熱湯,自己卻吃從家帶來的涼饅頭;為了防止大哥亂跑,潘世成把他綁在背上,好幾次被拽倒,摔得鼻青臉腫。
由于多年勞累,加上年紀大了,潘世成和樊鳳芹兩口子身體也并不十分健康,可這無阻他們30多年來悉心照顧哥哥,每件事親力親為,從不厭煩。有村民問潘世成:這樣會不會覺得很辛苦?他說:“這才不是辛苦,我的家里人需要我,而我付出一些勞動就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這應該說是幸福才對。”
“我很感激我老伴兒,這些年她十分理解我,覺得照顧好長輩、兄弟是對家庭最大的支持。”潘世成說。1975年,他在部隊有任務無法回家結婚,連縣城都沒去過的樊鳳芹只身從寧津縣趕往部隊駐地吉林省,和他舉辦婚禮。婚后,樊鳳芹精心侍奉公婆。婆婆68歲那年冬天突發心臟病,樊鳳芹用小拉車拉著她到10公里以外的鎮醫院就醫,將老人從死亡線上搶救回來,樊鳳芹身上的汗水都結成了冰。公婆分別在88歲、93歲高齡去世,婆婆彌留之際,拉著樊鳳芹說:“小芹啊,你為我們家操勞了大半輩子,受累了。”
“以德立家,生活才能美滿。”潘世成說,他和樊鳳芹注重培養良好家風家教,教育孩子從小做道德高尚的人。2013年,女兒結婚,樊鳳芹提出不要彩禮;在外打工的兒女年年給大伯潘世凱買新衣新帽,讓他保持體面。
今年1月4日起,潘世成向村委會主動請纓,每天在村口的疫情防控點志愿值守,仔細為進出村的人員檢測體溫,詳細做好返鄉人員登記。
“小家和諧美滿,大家才能穩定發展。”潘世成說。34年對患病大哥不離不棄,潘世成和樊鳳芹把孝老愛親、勤儉持家、樂于助人的好家風在平凡的生活點滴中春風化雨般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