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書峰,1966年2月出生,大專學歷,現任小學一級教師,就任于尚堂鎮前王小學。1985年7月,于臨邑師范畢業后,就參加教育工作,至今已37年有余。師范畢業年僅19歲,就被分配到當時偏遠的中丁鄉中丁小學任教,教書育人,為人師表,1986年就取得了縣級優秀教師的稱號。1990年調入尚堂鎮教育工作至今,無論在中學還是小學任教,他都能做到愛崗敬業,克己奉公。
自從胡老師踏上了農村小學教育的“三尺講臺”,他就把人生地坐標定在了為教育獻身的軌跡上。他熱愛教育事業、熱愛教師職業、熱愛每一個學生,把自己的事業看得神圣無比。為了做好教師這項神圣的工作,他始終堅持不斷地學習,堅持閱讀有關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和教育教學刊物,虛心學習老教師的教育教學經驗,向年輕教師學習怎樣制作課件、怎樣熟練操作電腦等現代教學手段,努力做一名高品位的合格的人民教師。他深知沒有堅實、厚重的業務功底,沒有準確的知識結構,沒有先進的教育思想,就無法勝任太陽底下最光輝的教師這一職業。他在教學中力爭做到有清晰透徹的思路,耐心尋味的啟發,深入淺出的講解,使每一節課都成為精雕細琢的示范課。
每帶一個新的班級,為了迅速摸清學生家庭的真實情況,胡老師在一個多星期的時間里,走訪學生家里或打電話咨詢摸清學生的家庭情況,每一次,去學生的家里,學生和家長都會熱情的交談。他要求自己做到三點:一是到家中拜訪,重點了解家庭教育情況,家長的教育態度。二是認真了解家長對學校工作的看法,加強家校間溝通。三是努力尋求最符合學生和家庭實際、最為有效的溝通和教育方法,與家長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和引導工作。
要讓學生健康成長,就必須了解他們,胡老師關心愛護他們,關心學生的點點滴滴。對于這些,他表示:“留守兒童不容易,家長常年在外,跟爺爺奶奶住在一起,我們不管他們,誰來管。”因為他的兢兢業業,家長們都知道他,認識他。
胡老師認真研究新課程標準,不斷地刻苦鉆研業務,注重多方面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學習習慣,對工作講求實效,對學生因材施教。教育學生上,在課堂上多提問,多巡視,多輔導,對他們的點滴進步給予大力的表揚;課后找他們談心、交朋友,樹立起他們的信心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要讓學生成材,身心健康成長,就必須關心愛護他們,做他們的知心人,胡老師把“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曉之以理、持之以恒”作為關心學生的座右銘。他班上農村進城務工、父母離異家庭的孩子有好幾個,在她的細致、耐心的工作下,他們都能自強、愉快地生活、學習。還有一些“留守孩子”由于遠離父母、遠離親情,對他們的健康成長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有的外出打工的父母半月或一個月給家中打一次電話,有的半年聯系一次,相當多的外出打工者一年才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來,單純認為給孩子吃飽、穿暖、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就可以了,而忽視與孩子的心理溝通與交流,導致孩子對父母很陌生,親情關系出現了障礙,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也發生了不良的改變。為此,胡老師給學生分組,利用多種方法進行交流,匯報他們在校的情況。他心中始終記著這樣一句話:做學生生活中的親人,錯誤中的大夫,交往中的摯友。短暫的時光里,他不但取得了家長的放心,學生也更有了學習的動力。另外,還積極組織開展讀書活動、知識競賽、演講比賽、文娛表演等形式的主題班會,展示學生各方面的才能,發展個性,豐富了學生的精神生活,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比如,他班里有個女孩學習一般,內向,不敢在同學面前發言,只要站起來就緊張,一個字也說不出來。為了幫助她提高成績,練習膽量,私下經常找她談心,鼓勵她,慢慢地她能夠大膽地走上臺來,同時在胡老師的細心輔導及她的努力下,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
胡老師備課時,精心設計環節,努力鉆研教材,上網查閱資料,了解學生特點,做了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資源,結合課堂實際運用課件配合教學,向40分鐘課堂要質量。課堂上給學生暢所欲言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做好學生的學習合作伙伴,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為了做一名優秀的教師,胡老師不忘初心,忠誠盡責,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他贏得了學生、同事和家長的普遍贊譽,為教育教學工作做出很大的貢獻。他始終堅守著一腔熱誠一腔愛,無怨無悔地耕耘在這教育的土地上,讓嬌嫩的生命之花永遠綻放在這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