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俊
我的爺爺生前是一位教師。小時候,我最喜歡聽他講故事。夏夜,他坐在場院邊上,一手摟著我,一手搖著蒲扇,給我驅趕蚊蟲;冬天,我就躺在炕頭上津津有味地聽……
“日寇鐵蹄蹂躪中華大地,抗戰烽煙燃遍塞北江南。中國共產黨領導全民族同御外侮,堅持敵后抗戰……”爺爺的話仿佛帶我回到了80年前。有一次,他去魯西北的德平縣城參加全縣教師大會,日軍戰機突然來襲,爺爺的衣衫被罹難同胞的鮮血染紅了。可他的信念絲毫沒有動搖,始終堅持工作,直到抗戰勝利。新中國成立后,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業中。“我胸中有朝陽。因為我堅信: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生活在新中國,人民群眾才能過上好日子。”每當說這句話,爺爺總是目光炯炯、神情凝重。爺爺用愛心雕塑學生心靈,熱心幫助家庭困難學生。他鼓勵因家庭貧困而失學的小勤雜工李涵吉插班就讀,后引導他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走上革命道路。2004年國慶節,這位已78歲的“小學生”專程來看望恩師。一見爺爺,他不禁潸然淚下:“要不是您的教導,我哪有今天?”
一管毫尖平禿的毛筆,一塊研磨得薄將透底的石硯,一方擦得錚亮的黃銅墨盒,一本紙張泛黃的四角號碼字典,現在還靜靜地擺置在爺爺生前用過的書案上。這“文房四寶”開啟了三代人教書育人之路,踐行著“耕讀傳家”的家訓。
上世紀70年代,農村文化斷層。爸爸胸懷改變農村面貌的志向走上三尺講臺,成了一名民辦教師。學生換了一茬又一茬,爸爸兩鬢的白發添了一根又一根,但他始終奮戰在教學第一線,無怨無悔。我中考填報志愿時,爸爸意味深長地說:“打仗靠的是人在陣地在,干教育可是有陣地才有人。農村教育這塊陣地,還指望著你們將來大有作為呢!選師范專業吧。”
三代同心。18歲那年,我從師范學校畢業,分配到了離家40多公里的一處鄉村小學。校長的教誨時刻縈繞耳畔:“黨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好男兒志在四方!”從此,農村這片溫潤的沃土,成了我的初心所系。工作中,我充分發掘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思想性,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感悟文本。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將思想政治教學與道德法治實踐活動相結合,設置生動的德育情境促進學生良好精神品質的養成。1994年11月,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我立即寫信把這一喜訊告訴了爺爺。后來聽鄰居說,爺爺讀完信,臉上樂開了花。
赤心育英才,家風代代傳。如今,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扎實努力,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學生。幫孩子們放飛人生的夢想,是我最大的心愿,也使我過得格外充實。每念及此,我由衷地懷念爺爺的教誨、感激父親的指引,自豪于傳道受業、赤心報國的良好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