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浚之女兒李樹萱所作《曼舞仕女》圖
位于寧津縣文化藝術中心內的的李浚之紀念館
□張居明
位于寧津陽光大街中段的文化藝術中心不但氣勢恢宏,而且人文內涵豐富。在三樓北側有一個李浚之紀念館。他就是晚清重臣、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河北南皮人張之洞的親外甥。
李浚之(1868—1953),號響泉,寧津縣田家鄉(現屬長官鎮)曹塘村人,是中國近代史上頗有影響的著名畫家、美術家、書畫收藏及書畫鑒賞家,新中國成立后,曾任故宮博物院特聘顧問。
李浚之父親李鑫與南皮張之洞胞姊結為夫妻,可謂門當戶對,一個是富甲一方的大戶,一個是書香傳家的望族。
李鑫育有三子:長子李淮之,官守御所千總,武德騎尉;李浚之行二,是清庠生,官至廣靈知縣,后卸職專門從事書畫研究;三弟李沅之曾任知縣。兄弟三人在家庭熏陶和舅父張之洞的影響下,秉承祖訓,研經讀史,個個才華橫溢,人人學富五車。在眾多晚輩中,張之洞尤其喜愛李浚之,不止一次對親友說,響泉天庭飽滿、地閣方圓,有王侯之相,日后必成大器,特意對他栽培有加。
1889年,張之洞由兩廣總督調往武漢擔任湖廣總督,在任20余年,推行實業救國,大力發展重工業,實施“新政”,力推廣開新學,振興經濟。先后創辦了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大冶鐵礦、機器廠、鋼軌廠、湖北織布局、絞絲局、紡紗局、制麻局、制革局,建成了中國較早的蘆漢鐵路。用人之際,張之洞大力培養人才和親信勢力,重用南皮、寧津籍的精英百余人。李浚之就是其中一位,他接受了舅父派遣,從天津出發,東渡日本考察洋務。用了五個月的時間考察了日本的工商業、教育、法律、政治等。回國后,撰寫了《東隅瑣記》刊印出版,表達了“中體西用”的新政思想,對我國的工商、水利、種植、教育等起了重大作用。
1920年,李浚之卸職,回到家鄉,在寧津城北鬲津河畔何莊置田百畝,在祖父和父親的大力支持下,修建“榆園”,園內植榆萬株,建有別墅、假山、池塘、亭臺水榭,花苑走廊,以環境優美、典雅聞名大江南北。李浚之堂兄李清芬為其繪制《榆園圖》一幅,吳昌碩、華世奎、劉家琛等40余位文豪泰斗為榆園圖吟詩作賦,輯成《榆園題詠》一冊出版。1933年,李浚之不惜舉全家之力購得刻有“君子”字樣的漢磚,轟動京師學界。他將各地名士為君子磚題寫的詩文集成一冊,名為《君子留真譜》。由狀元劉春霖題寫書名。
李浚之博學多才,為人豪爽俠義,廣結天下名士,每天文人雅士絡繹不絕,門庭若市,或飲酒賞花,或揮毫潑墨,優哉游哉,好不愜意。后受聘為故宮博物院顧問,長期從事書畫鑒賞。經40年積累,尋師訪友,廣事搜集,輯成30余萬字的《清畫家詩史》,輯錄畫、詩4000余(幅)首,不惜重金雕木刻版711塊,付印成書。1983年,《清畫家詩史》再版,啟功先生在題序中寫道:“響泉先生特立獨行,表率近世藝林數十年,昔曾求教,誨示拳拳,所著畫家詩史,以人存詩,以詩存畫,權衡精密……”
李浚之不但精鑒賞,還富收藏,在京西城區小石作胡同,藏品占室七間,1947年因雇員酒后不慎失火,藏品付之一炬。唯《清畫家詩史》木刻版因藏于書局,才逃過一劫。
李浚之一邊專心從事金石鑒賞,一邊精心傳授子女書畫技藝。除長子李樹義在天津從事中醫外,次子李樹智、女兒李樹萱游歷名山大川,拜訪名師,最終成為繪畫名家,成績斐然。
李樹萱(1913—2011),字冷云,1953年畢業于北京私立京華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師從張大千、黃賓虹,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人民大會堂、中南海、毛主席紀念堂,大英博物館等處收藏,曾任榮寶齋畫師。1953年毛澤東60華誕之際,李樹萱與齊白石、王雪濤、李可染等百余名畫家,每人一幅作品獻給毛主席,表達祝福。1987年,其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1995年,應寧津縣委之請,組織、領導、籌備李浚之紀念館。向紀念館提供70幅作品和《清畫家詩史》711塊印刷木版等展品。1996年11月10日,李浚之紀念館正式開館,被聘任為名譽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