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華 于琴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身處齊河蓬勃發展的火熱氛圍里,懷著熾熱情懷的齊河文學愛好者們,責無旁貸地擔當起書寫、銘記歷史的職責,用手中的筆去描繪時代之美,狀寫時代之情。緣此,《風華齊河》一書應運而生。這是一部文學深度“觸電”地方發展的書,也是一部以文學視角去解讀齊河的書。
文字作為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記錄方式,始終擔負著為社會發展鼓與呼的重要使命。在齊河縣文聯的倡議下,一篇篇謳歌家鄉變化、探尋地方文化、蘊含歷史喟嘆、閃爍陽光雨露的佳作紛紛呈現,蔚然大觀。解永敏的《黃河南壇的彎道風景》、朱長新的《走馬寨》、孫德奎的《大清河是條文化河》、張玉華的《北展區的新生》、張麗華的《詩情畫韻大清橋》、丁淑梅的《戚官屯的新色彩》《美如綢緞的齊河》、付其文的《宜人清河》等,從不同角度描繪了齊河日新月異的變化。
齊河擁有瞻望岱岳、攬抱黃河、俯瞰華北大平原的獨特地理優勢,為齊河作家們創造了獨一無二的文學地理。黃河自1855年奪大清河入海后,造就了齊河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面貌,成為齊河站在新時代新征程起跑線上強勁的動力之源。華鋒的《“上風上水上齊河”之我見》、解永敏的《黃河文化的家族密碼》、趙方新的《向上的力量》、張玉華的《晴空萬里排云上》《治河名臣的齊河記憶》、石勇的《“齊”說“黃河糧倉”》、沈仁強的《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等從各個角度詮釋了齊河人對黃河的朝圣之情,而“上風上水上齊河”這張文旅名片也在文人們的詮釋與描繪下愈發閃爍著奪目的光芒。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而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脈與源頭。文學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呈現形式。記錄時代的發展進步,摭拾社會生活的玉屑珠貝,是文學創作的重要途徑。奮力發展中的齊河為作家們用筆記錄時代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生活素材。姜仲華的《陳師道夜宿齊河》《王祝晨發起全國地方志編修工作》、朱長新的《老城尋蹤》《夕照晏嬰祠》等是這方面的精品力作。此外,很多知名作家來到齊河,也留下了他們的精品,高建國的《濕地上的博物館群》、許晨的《大義之城》、王筱喻的《山東黃河第一灣》、紅孩的《記住,一定要給女孩戴上花環》、雨樺的《尋找精神的高地》等都是作家從全國視角看齊河的上乘之作。
一個民族能夠昂首屹立在人類文明之林,她的腳下必定有奔流不息、萬世不竭的民族文化的滋養,而中國式現代化齊河實踐的進程也正驗證著這一點。齊河這條文化長河,從遠古奔向未來,從洪荒奔向新征程,帶著一路歡歌、一路吶喊,留下了諸多碩果和豐碑,也留下了諸多文字和記憶。繼《行吟齊河》《歷史名人與齊河》之后,齊河文聯推出的這部《風華齊河》,會給讀者不一樣的文學視角,使大家進一步了解齊河、走近齊河、愛上齊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