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舅叫張東波,是北京空軍后勤部的離休干部,原籍朱集鎮張興宇村,他是一位載入《樂陵縣志》的“革命烈士”。這是因為二舅在淮海戰場上創造的屬于自己的一個傳奇。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大對決的三大主戰場之一。二舅作為華東野戰軍的一員,全程參加了這場大對決。二舅當時是華野某部的一名通訊兵。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在對碾莊發起總攻前,他奉命到前沿陣地查線、接線時,被國民黨軍隊發現了。敵人一看便知二舅是通訊兵,先是用機槍掃射,二舅順勢趴在了一個塹壕里,躲過了敵人射擊。敵人又用迫擊炮實施炮擊,密集的迫擊炮彈擊傷了二舅。就在這危險時刻,總攻開始了,他很幸運地被沖鋒的先頭部隊救了下來,送進了醫院。
正是由于他這次冒著生命危險圓滿完成任務,才保障了指揮機關與前沿陣地之間通訊線路的暢通,得以讓上級的總攻命令及時地傳達到了各參戰部隊,為拿下碾莊徹底圍殲黃伯韜兵團,取得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勝利,作出了他自己應有的貢獻。二舅也因此榮立了一等功。由于當時戰情很激烈,又是大兵團作戰,參戰部隊眾多,戰場混亂,二舅與原部隊暫時失去了聯系。激戰結束后,原部隊以為他已經犧牲,就作為犧牲的革命軍人統計上報了。
噩耗傳來,我姥姥一病不起。時隔不久,二舅所在部隊又傳來了喜訊,他不但沒有犧牲,還榮立了一等功。我姥姥抱著立功喜報喜極而泣,說道:活著就好,看見這張紙就等于看見兒子了。
我姥姥沒能等到戰爭結束,就去世了。當時二舅正在廈門前線,姥爺怕他分心掛念,就沒有把這個不幸的消息告訴他。后來得知母親已經去世的消息之后,二舅大病一場。
二舅的童年遠沒有我們這代人幸福,他沒能像我們那樣安靜地坐在教室里讀書。他的童年是在風雨如晦的戰爭年代度過的。他11歲那年,也就是1941年6月,姥爺就送他到靖遠縣二區聯隊參加了抗日工作。二舅是個名副其實的“小八路”,是小兵張嘎式的人物。別看歲數小,在抗日工作上卻一點也不遜色。領導經常把大人不方便執行的任務交給他。小孩子,不顯山、不招搖,總能漂漂亮亮地完成領導布置的任務。送情報、搞偵察,可是他的拿手好戲。出入崗樓、過哨卡,他能輕而易舉地蒙混過關。
他在區聯隊的時候,主要是給區長劉煥卿當通訊員。那個年代,這些抗戰的共產黨人居無定所,部隊半夜三更轉移是家常便飯。尚是孩童的二舅貪睡,碰到緊急轉移的時候,大人們扛起他就走,常常睡覺的時候是一個地方,一睜眼又到了另一個地方。抗日戰爭時期,他們區聯隊在大常村常大娘家落腳的時候最多,因此他與常大娘的感情形同母子,我舅媽就是常大娘給他介紹的。戰爭結束后,二舅沒有退伍,在部隊一直工作到離休。
二舅這一路走來,很不容易。抗日戰爭勝利后,本該化劍為犁,為劫后余生的祖國建設出力的時候,國民黨反動派又挑起了內戰。為保衛解放區人民大眾的勝利成果,二舅和區聯隊的戰友們一起穿上軍裝,從曾經的“土八路”成為真正的“八路”,正式加入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行列之中。從此,跟隨解放大軍的腳步,開始了南征北戰的歷程。孟良崮戰役、轉戰魯西南配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解放上海,他所在的部隊都沒缺席。他隨著解放大軍的滾滾鐵流,從山東一直挺進到廈門前線,直至兵臨金門島。
后來,二舅因工作需要,調到了新籌建的空軍。從福建到了東北,又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隨著抗美援朝的勝利,二舅也為他的征戰之旅畫上圓滿的句號。
二舅于2013年去世,安葬在了八寶山革命公墓,享年83歲。“活烈士”的稱號,伴隨著他度過了“活生生”60多年的軍旅生涯。□孫金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