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宋朝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展現了一幅梨花盛開、春光正好、結伴出城、踏春游玩的美好畫卷,讓人身臨其境,美不勝收。
清明介于春分和谷雨之間,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如此美好的節氣節日,向來頗受文人墨客的青睞。
清明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人們攜帶祭品,掃墓祭祖,緬懷先人。“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白居易《寒食野望吟》的意境憂傷。與南宋詩人高翥《清明日對酒》的“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有異曲同工之妙。“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的《清明》,一場雨連綿不斷,路上行人吊念逝去親人,傷心欲絕。作者希冀借酒消愁,牧童遙指杏花村。前后悲喜景象對比,別出心裁,成為千古名篇。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人們出游賞春的美好時節。清明“春色三分,湖上行舟,陌上行人。一片花陰,兩行柳影,士里莎茵。不要多肴排一品,休嫌少酒止三巡。處處開樽,步步尋春。花下歸來,帶月敲門。”元朝散曲作家徐再思清明西湖春游,目睹楊柳春色、繁花盛開、草色青翠、游人暢飲,喜不自禁,盡興而歸,揮筆寫下這首小令《蟾宮曲·西湖尋春》。“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唐代詩人崔護清明春游時邂逅了一位桃花似的美麗姑娘,一見傾心,寫下這首千古流傳的《題都城南莊》。
清明時節,祭祖思鄉,踏青出游,情思渺渺。漫卷詩書,仔細品味古人筆下的清明,情趣盎然。□王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