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硬件設施,充實服務隊伍,豐富志愿活動,提升群眾幸福感
郭家街道家風館
志愿者為社區居民讀報
志愿者規范擺放共享單車
志愿者開展助老活動,為老人包餃子
樂陵市新時代文明實踐集中示范活動啟動儀式現場
記者于斌通訊員許聰聰魯振林
核心閱讀
今年3月5日,德州市深化“五為”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暨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大賽在樂陵舉行,以“弘揚志愿精神聚力文明實踐”為主題,深化為老服務、為小服務、為困難群體服務、為需要心理疏導和情感慰藉群體服務、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五為”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大力推進學雷鋒志愿服務制度化常態化,推動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提質擴面、提檔升級。
樂陵市先后培樹了365暖留、樂幫、紅色微服務等一批知名志愿服務項目,叫響了“和樂同行”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品牌,在市、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全覆蓋的基礎上,創新推動建設了一批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和文明實踐點,形成串點成片的文明實踐陣地格局。
夯實文明實踐陣地
志愿服務有場所有平臺
“企業召開年會,或是有什么文體活動,都可以免費到市工人文化宮去辦。不僅如此,那里還有很多專業的老師,比如書法、瑜伽、心理咨詢等,是職工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4月23日,亞薩合萊國強五金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戰磊說。
樂陵市工人文化宮2021年1月6日正式啟用,設有多功能廳、智慧健身房、職工書屋、茶藝培訓室等,年接待職工可達10萬人次。值得一提的是,文化宮也是我市打造的高標準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之一,“開展文明實踐活動必須要有高標準場所,近年來,我們在市、鄉、村三級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場所,提升群眾文明程度,通過在這些場所開展不同的活動,滿足‘五為’人員需要,讓文明風尚深入人心。”樂陵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楊大為說。
近日,郭家街道將評選出來的“孝老敬親”“愛護環境衛生”“鄰里互助”“遵紀守法”等八大類好家風先進人物事跡做成展板,納入新建成的家風館進行展示,以好榜樣帶動文明風尚,得到當地黨員群眾一致好評。
“建立家風館是我們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延伸。通過這些先進事跡帶動黨員群眾融入各項活動中,實現文明實踐活動的提檔升級。”郭家街道黨工委書記孫紹鵬說。該街道依托郭家新村原村級活動陣地打造建設樂陵市首個家風館,占地260平方米,包括序廳、文創互動廳、廳尾3個展廳,分設華夏家風、紅色家風、征程印記、時代新風等5個篇章,經過挖掘、整理各個歷史時期優秀人物的典型故事,集中展示了愛國愛家、勤政廉政、教育大家名人的家風家訓,成為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紅色教育陣地。
不僅在硬件上對活動平臺進行提升,樂陵還將文明實踐活動辦到線上,以“線上統籌+線下服務”的志愿模式滿足差異化需求。利用樂陵融媒APP文明實踐“云平臺”,開展“點單”“派單”“接單”“評單”菜單式服務,促進資源融合,實現供需精準對接。群眾根據不同需求可直接“點單”指定相關志愿服務隊“送單”,并根據活動開展情況給予“評單”,實現供需雙向互動。同時,根據群眾“點單”需求,樂陵市各部門通過微信公眾號平臺招募“五為”志愿者,市文明辦專門出臺《志愿服務積分兌換方案》,對星級高的志愿服務隊、志愿者給予一定物質獎勵和政策傾斜,不斷提高“五為”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的精準化、便利化。
“我們村目前地里種的是大蒜,再過一段時間就要播種辣椒,鎮上推送這條視頻,真是太及時了。”楊安鎮百味佳新村王屯黨支部書記劉子遠看著手機中的視頻高興地說。楊安鎮利用前期打造的公眾號等線上媒體,定期推送關于農業、行政審批、企業服務等內容的視頻和文字,豐富為民服務平臺,讓真正有需要的群體學到及時而準確的知識,服務效能進一步提升。
志愿服務項目化
提質增效更精準
除了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等陣地資源,我市各級志愿服務組織、市直部門單位還結合實際,緊緊圍繞“五為”志愿服務內容和群眾不同需求,積極發揮志愿職能和行政職能,針對社區、農村、企業、學校等不同特點,開展了一系列科學、精準、有效的志愿服務活動。
“以前家里條件有限,孩子們學習還得坐小板凳、用小桌子,去年團市委給我們家爭取了‘希望小屋’項目,裝上了臺燈和學習桌,兩個孩子可高興了。”4月6日一大早,寨頭堡鄉蓋家村村民孫祥華一邊收拾屋子一邊說,在貼有“希望小屋”的房間里,潔白的墻壁、嶄新的書桌和衣柜,讓家有了新的色彩和希望。
孫祥華曾是省定貧困戶,生有一兒一女,兒女同住一間臥室,他們夫妻兩人住在另一間。他和妻子由于身體原因不能外出務工,只能在附近打零工維持生計,同時照顧兩個孩子的衣食起居。“女兒學習成績優秀,每天都要趴在這個僅有30厘米高的小餐桌上寫作業,孩子寫完作業后,我們才能再用這張小桌子吃飯。”孫祥華說。
去年6月,樂陵團市委工作人員來到孫祥華家摸排家庭情況,并向他們介紹了“希望小屋”項目。不到半個月,孫祥華家的“希望小屋”建好,解決了孩子們的學習環境問題。
“‘希望小屋’不僅是一項民生項目,更是我們結合自身職能開展的志愿服務項目,為生活困難的學生群體獻出我們的愛心。”團市委書記孟洪沁說。為確保“希望小屋”建在最需要的地方,團市委成立了工作專班,分組下村入戶實地走訪,堅持一戶一策,根據家庭住房實際情況對屋頂、墻面、地面進行改造,同時添置配套生活及學習家具,得到了基層群眾的認可。
立足自身職能和優勢,開展“五為”志愿服務,提升精準度和針對性,真正實現“接地氣”“沾露水”。
市婦聯聯合市民政局在婚姻登記處設立婚姻家庭輔導中心,以護航幸福婚姻、促進家庭和諧為著力點,實行“五定”(定人員、定流程、定時間、定制度、定守則)工作法,立足婚姻全過程,開展了“幸福護航”婚姻家庭輔導服務行動。
市殘聯通過積極對上爭取,打造“如康家園”殘疾人之家項目建設“樂陵模式”。以紅十字會在鄉鎮(街道)設立分會為契機,聚合愛心企業及社會各界愛心人士資源力量,依托樂陵在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地商會,創立了“棗鄉厚愛”扶殘助殘品牌,提高品牌效應,多方施策,破解建設資金難題,確保“如康家園”建設全覆蓋。目前,爭取14處建設指標,鐵營鎮殘聯已率先募集“如康家園”建設專項資金11萬余元,可同時完成2處“如康家園”殘疾人之家建設項目。
楊大為介紹,為進一步提升“五為”志愿服務效能,樂陵市開展“樂助·文明1+1”志愿服務項目。今年以來,26個企事業單位與28個村結成新的幫扶對子,重新制定深化拓展文明“1+1”提升實施方案,使“五為”志愿服務幫扶內容更具體,更貼近群眾。
“各級文明單位利用各自職能優勢,成立理論宣講、農業科技、文化下鄉、普法宣傳等專兼結合的志愿服務隊100余支,有計劃地提供志愿服務,延長志愿服務鏈條,讓文明之風浸潤人心。”市委宣傳部主持日常工作的副部長、文明辦主任于東鈞說。2021年以來,在各結對共建村開展愛心捐贈、文化下鄉情暖365、潔凈家園、心理疏導等志愿服務2400余次。
群眾得實惠
志愿服務入腦入心
不用筆、不用彩,一支電烙鐵就能畫出栩栩如生的風土人物。近日在楊安鎮頤楊新村,55歲的劉宗嶺正在自己的工作室做“烙畫”,引得人們一陣贊嘆。
劉宗嶺是楊安鎮人,年輕時做家具生意,學習烙畫手藝已經30余年。“歲數大了,家具生意不干了,就專門烙畫,這既是手藝,也是樂趣。”劉宗嶺說。
為讓更多人了解烙畫,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劉宗嶺加入了楊安鎮農民文化藝術團,參加志愿活動免費教授烙畫技藝。“烙畫內容多是風土人情、楊安風景,還有紅色元素,對于我們推動移風易俗、文明鄉風等工作有很大幫助。”
楊安鎮黨委副書記孫素貞說。楊安鎮組織全鎮114名文化藝術骨干成立“味都楊安”農民文化藝術團,培養了一批文藝、手藝骨干,積極創排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文藝作品,讓群眾成為文化參與者。同時,培養傳統文化繼承者,引導群眾堅定文化自信,倡導新時代文明風尚,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鄉村振興凝心聚力,讓文化藝術的春風惠及群眾。
樂陵經濟開發區從2018年開始,連續四年組織社區內60周歲以上的老人舉辦“百叟宴”,并邀請河北梆子劇團為老人免費演出,中秋節、春節期間為老年人送米面油等福利,在重陽節、端午節等節日為他們包水餃、切蛋糕,用愛心陪伴等方式為他們送去關愛。
丁塢鎮制定365暖留工程“相伴計劃”,依托鎮、村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開展“心手相連關愛成長”系列活動,對鎮級三留守人員,尤其是留守兒童,進行物質關照、精神關懷。利用寒暑假時間,他們還會邀請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其中,開展心理疏導、陪伴閱讀、宣講衛生健康知識等活動,讓留守兒童群體真切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鐵營鎮以興隆社區為試點,高標準打造了社區健康教育基地,定期開展活動,不僅能夠讓群眾掌握最新的醫療知識,老人們還能免費在基地門診拿藥,“健康教育基地每天都有鎮衛生院醫生坐診,群眾有個頭疼腦熱都可以來這里就診,一些慢性病、高血壓患者只需簡單登記,就能免費拿藥,方便群眾,提升志愿服務效能。”鐵營鎮人大主席郝斌說。
文明實踐關鍵在人,樂陵市以建立完善多元化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體系為抓手,設立了棗鄉銀領、情暖夕陽紅、樂教·育見愛、情暖365留守、幸福護航、希望小屋、暖心食堂等固定志愿服務項目70余個,組建棗花香、棗鄉交通、傳承紅色基因、鄰里守望相助等志愿服務隊280余支。其間,各鄉鎮(街道)、村莊(社區)層層動員,機關干部、退役士兵、愛心人士、大學生志愿者等1.6萬余人人加入志愿服務行列。
“開展為老、為小、為困難群體、為需要心理疏導和情感慰藉群體、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五為’志愿服務,最終的落腳點就是在為人民服務上,只有讓群眾真正得到實惠,開展活動才有意義。樂陵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盛慧說。下一步,樂陵市將繼續對“五為”志愿服務進行探索,讓廣大群眾也參與進來,引導他們在參與志愿服務中受教育、得教化、淳民風,設計一批普惠性志愿服務項目,定制一批特惠性志愿服務項目,同時根據“五為”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的不同特點,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聚合、整合、配置作用,多元化、立體式提升志愿服務效能,讓文明實踐真正入腦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