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建設高標準人才公寓,創新人才引留政策,提供特色精準服務
記者于斌通訊員李敏龍曉峰
“這些年我們和樂陵合作,看到了這里的發展潛力,最重要的是樂陵市委市政府對引才留才的誠心,以及聚才愛才的做法,讓我們堅定了來樂陵發展的決心。”山東理工大學教授、德州市智能農業裝備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王相友說。近日,山東思代爾農業裝備有限公司通過我市企業研究生工作站,從山東理工大學引來1名博士后和9名碩士研究生,將在山東思代爾農業裝備有限公司開展馬鈴薯種薯切塊技術、分選技術及智能化裝備研究。截至目前,我市先后有150多名研究生入駐企業研究生工作站,其中思代爾農業裝備有限公司吸納博(碩)士研究生46名。
近年來,我市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結合縣域發展實際,破立并舉推進人才機制創新,人才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先后2次被省委省政府評為“人才工作先進單位”,“我們從提升基礎設施、注重黨建引領、搭建發展平臺等方面入手,為人才提供保姆式貼心服務,打造人才‘第二個家’,讓他們扎根樂陵,助力我市實現高質量發展。”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董軍說。
強服務
打造創業就業溫暖港灣
“多虧了人才公寓管理人員的幫助,才讓企業能夠正常運轉,避免我們蒙受損失。”前段時間,發生在樂陵人才公寓的一件事,讓山東安舜制藥有限公司總經理樊長瑩記憶猶新,徹底被樂陵人才工作所折服。
安舜制藥有300余名職工住在樂陵市人才公寓。一個多月前,由于疫情原因,人才公寓需要實行封控管理,“科研人員與一些高技能人才都在公寓居住,公司又有一批重要訂單急著趕制,這樣對公司的影響很大。”聽到消息后,樊長瑩十分著急。
封控前一天,樊長瑩找到人才公寓智匯黨委副書記、樂陵鑫順物業負責人劉書敏,他征得市委組織部同意后表示,全力配合安舜制藥職工搬遷,保證企業順利生產。
當天是五一小長假的第一天,鑫順物業全體人員到崗,幫助職工搬家。“接到企業通知的時候是凌晨12點半左右,人才公寓物業公司人員一直待崗,黨委黨員帶頭,將行李和設備搬運到前期準備的車輛上,整個搬遷過程2個多小時。”劉書敏說,在安舜制藥旁,有一處我市新建的人才公寓,目前雖然沒有正式投用,但能夠滿足職工入住需求,新公寓安置也是由鑫順物業安排,最終300余名職工成功入住。
“如果將人才公寓定義為人才落腳的地方,那么它的價值只發揮了一半。”市委組織部主持日常工作的副部長夏文博說。黨組織是黨員活動的陣地,更是服務人才的陣地。今年,我市繼續堅持把人才住房工作作為助力“人才興樂”戰略的重要舉措,大力實施“寓”才興樂安居保障工程,以“人才社區”理念推進人才公寓黨建工作,成立“人才公寓智匯黨委”,設書記1名、副書記3名、委員9名,下設6個公寓黨小組,形成“1+3+ 9”三級組織架構,實現黨的組織和工作有效覆蓋;構建“智匯黨委—黨支部—公寓黨小組(紅色樓長)—黨員先鋒崗—公寓人才”上下貫通、運轉有力、作用發揮的五級管理體系,推行“人才吹哨、黨員報到”“黨員吹哨、支部報到”“支部吹哨、部門報到”三級吹哨機制,實現人才發展與基層黨的建設、人才管理與黨員管理同頻共振。
同時,人才公寓推行“1+2+3+N”黨建模式,以黨建帶群建,發揮工會、團委、婦聯等群團組織優勢,以“青春黨建”為主題開展一系列黨建人才主題活動,打造青年人才友好型社區,并依托人才公寓建成德州市首家青年人才服務中心。依托青年人才服務中心打造品質SIP紅色管家服務品牌,建立人才服務專員制度、24小時貼心管家服務熱線、流入黨員一體化管理制度,實現“24小時人才服務圈”,“身為人才服務專員,我們將解決人才的急難愁盼問題作為主業之一,及時公開個人聯系方式,24小時線上值班,做到人才需求隨時辦。”市科技局副局長、人才服務專員徐夢弟說。值班室中公開了12名部門專員和16名承辦專員的聯系方式,24小時為人才服務,提升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歸屬感。
為進一步提升人才承載量,我市還高標準打造了13萬平方米市循環經濟示范園人才公寓,目前已經竣工,正式啟用后將新增人才公寓542套、住宅490套,實現“拎包入住+安家落戶”雙模式保障。同時,我市著力建構產權型住房、租賃型公寓、貨幣化補貼“三位一體”人才住房保障模式,持續創優人才環境。
謀創新
打出引才留才“組合拳”
“畢業后來到外地工作很怕不穩定,現在雖然是在私企上班,但卻有了編制,真是給我們這些外來人才吃了一顆‘定心丸’。”6月18日,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剛剛上崗的科研人員劉悅說,她是濱州人,山東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主修農藝和種業專業。
今年5月18日,劉悅通過我市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院組織的面試,成為該院第一批正式招聘的人才,“帶編”進入希森集團工作,服務3年后進行雙向選擇,可留在企業,也可選擇到事業單位工作。此次招聘共有3名碩士入圍。
“人才‘帶編’進企業搞科研,工資由財政發放。新考入的人才,編制在創新創業院,樂陵創新實施這種引才新模式,就是為了讓人才進得來、留得住。”董軍說。我市在德州率先探索“編制在高校、事業單位,工作在企業”聯合引才機制,今年3月成立了專門為招攬高層次科研人才設置的事業單位——樂陵市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院,按照“動態調整、人走編收、空編置換、循環使用”的原則,設立20名高層次人才專用的編制“周轉池”,搭建高層次科研人才管理服務平臺。
為求精準引才,在啟動招考前,市人才辦對有人才需求和擁有國家級創新平臺的企業進行了廣泛調研,就專業需求、面試形式、崗位需求等達成一致,“本次招考以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為試點,3名人才科研攻關方向為農藝與種業、植物病理學等,符合企業發展需要。”夏文博說。
“目前,我們企業許多科研項目有待攻關,最缺的就是科研人才。人才到企業工作后,工資由財政出資發放。這種方式引才不僅精準,最重要的是節省了企業的人力、資金成本,為我們發展增添了后勁。”希森集團總經理胡柏耿對這項人才政策尤為推崇。
不僅是人才“帶編”進企,樂陵還針對高層次人才設置了一系列優惠補貼政策,符合條件的可優先辦理“棗鄉人才金卡”,為其提供交通、醫療、子女就學等40余項全生命周期服務。
“對于我們這些外來人才來說,來到一個新環境后,工作和生活都要重新適應,政府的貼心服務以及好的政策讓我們能夠安心工作,實現人生價值。”今年3月來到樂陵市人民醫院工作的博士研究生扈國棟說,他和自己的團隊剛與市人民醫院簽訂合作協議沒多久,就納入樂陵“棗鄉人才金卡”發放范圍內,并在人才公寓安排了房間,讓他們很受感動,遂決定提前來到樂陵開展醫學研究工作。
夏文博表示,對于樂陵來說,引進一名高層次人才很不容易,必須要在生活上給予他們最大的幫助和支持,讓他們看到樂陵的人才環境,從而進一步實現“以才引才”。
據介紹,“棗鄉人才金卡”是我市人才享受優厚待遇的憑證,持卡人才在工作和生活等方面,可享受到“綠色通道”服務。比如,持卡人才可優先入住市人才公寓,省級及以上領軍人才或具有博士學位的人才免費入住;全職工作的人才,每人每月可享受市財政500元至2000元的生活補貼;在我市醫院就醫可享受預約診療綠色通道服務,優先就診,免除掛號費,人才及近親屬需要住院治療時,優先安排床位,專人協助辦理住院手續;持卡人才配偶可按照“雙向選擇”的原則,選擇在樂就業,屬機關或事業單位在編在崗人員的,符合學歷要求的,按照專業、原工作崗位性質、本人意愿等,統籌安排到相關單位工作;持卡人才未成年子女隨遷入學的,享受本地子女待遇,同等條件下享有優先辦理服務政策等。
政策的創新,帶來了我市人才工作質的飛躍。我市探索推進市場化引才,在德州市率先啟動核心技術難題“揭榜掛帥”科研攻關新模式,7名專家人才“披掛上陣”領走項目,2名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參與項目研發攻關;在全省率先開展引育用、產教融合聯合培養研究生模式,與山東理工大學聯合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先后引進30余名碩、博士生駐站工作,幫助獲批專利30多項,爭取省級及以上項目9個、資金1000多萬元,實現高校、政府、企業、學生四方共贏。
再提升
構建“大人才”格局
“每周堅持1至2次來人才公寓開展交流座談會,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期盼,不僅讓他們在物質和生活上有保障,更要在精神上感受到富足。”6月20日,在市人才公寓“敏姐工作室”內,市人才辦主任李敏說。就在上個月,以李敏為發起人的“敏姐工作室”正式啟用,為人才提供了一個線下交流的平臺。
說起創辦工作室的初衷,李敏坦言,是自身經歷給了她靈感。2013年,李敏作為山東省選調生來到樂陵,在云紅街道工作。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接觸了一些陌生的人,再加上有限的居住生活條件,李敏感受到了“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孤單。
到人才辦工作后,李敏接觸了更多“外鄉人”,深入交流后也產生了許多共鳴,“要讓人才有一個心靈上的港灣。”她說。打造青年人才服務中心的同時,專門騰出一間房間作為工作室,將人才政策和黨組織架構上墻,屋內也掛滿了服務中心開展活動的照片,讓人感覺特別溫馨。
“企業是人才的載體,也是一個地區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從一定意義上講,服務企業就是服務人才。”夏文博坦言,隨著各地“搶人大戰”持續升級,作為欠發達地區的樂陵,人才吸引力不占優勢,只有秉持“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理念,才能克服硬件短板,從而出奇制勝。
明堂集團是我市中型規模企業中的翹楚,多年來經營回彈儀系列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其生產能力和品牌影響力在行業內受到廣泛贊譽。“如今,隨著行業飽和度的增加,單純生產回彈儀已經不能適應發展需求,我們企業目前在蘇州設立1處研發中心,潛心研發智慧檢測系統,結合回彈儀的品牌影響力,實現從賣產品到賣服務的轉變。”明堂集團董事長張帥說。
作為本地企業,為何將研發中心設在南方?張帥坦言,樂陵作為北方欠發達城市,擁有拿地快、勞動力充足等優勢,但人才吸引、產業鏈完善度方面明顯不如南方發達城市,“在蘇州產業園區,只需要租一處100平方米的房間,運去幾臺設備,就能招引科技人才入駐,把生產放到樂陵,也算是一種招才引智的方法吧。”張帥說。
“調研企業過程中,這種情況不少,比如亞薩合萊、河田新能源等優質企業也都在南方或北方發達城市建有研發中心,每年的成果也都能轉變為生產力,為本地發展提供支持,但同時也存在著短板。”夏文博說。企業經營要計算成本,在南方設立研發中心規模有限,形不成集聚效應和品牌效益,只能單打獨斗,對于企業長遠發展不利。為此,我市結合德州“人才飛地”政策,利用前期在北京、天津以及南方一些城市建立的人才聯絡站,與有設立研發中心需求的企業進行結合,提供政策和品牌宣傳等服務,促進我市“雙招雙引”工作再提升。
此外,我市大力發揮項目引才作用,著力構建“大人才”格局,進一步提升平臺能級,形成“政府搭臺、人才唱戲”,留住高層次人才。我市作為全國唯一擁有2家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縣級市,聚力在建設食品名市和體育強市上做文章,高標準建設健康食品產業技術研究院,完善檢驗檢測、技術研發、成果中試等功能,強化與中國農業大學、江南大學等重點科研院校產才合作,推動紅棗、調味品、馬鈴薯等特色農(副)產品轉型升級;依托國家新型健身器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支持泰山體育產業集團組建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在縣級層面全力以赴支持泰山體育產業集團爭創國家高端體育裝備技術創新中心,示范帶動各高精尖企業加入招才引才留才優才的浪潮中,為我市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人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