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都是土路,坑坑洼洼十分難走,賣豆腐的都不敢進村,生怕把豆腐顛壞了。”
“這個路三十年前就想修,期間也修了幾次,但都沒有修好,成了解決不了的難題。”
“沒想到三十年沒有解決的難題,張書記僅用了五個月就全部解決了,現在‘三縱四橫’水泥路面多平整呀,多虧了張書記這樣的好干部啊!”
……
7月6日,在林子鎮小龐村,村民聽說來了采訪的,紛紛湊過來說說自己的心里話。
村民口中的張書記,是省安監局派駐林子鎮小龐村黨支部書記張云震。據了解,52歲的張云震去年臘月在省委組織部的安排下來到省級貧困村小龐村任黨支部書記。上任之初他就給自己制定了三原則:任何事情公平公正公開;任何資金不經自己手;盡最大努力辦好事。同時除將自己的姓名、聯系方式張貼在村辦公室門口外,還制成名片發給群眾。盡管沒有農村工作經驗,但他用自己對農村的一顆愛心,對農民的一顆誠心,對農業的一顆真心,腳踏實地的改變著小龐村。
一戶一策,責任到人,讓貧困戶“富起來”
“之前家里非常困難,孩子爸爸走路不方便,孩子也上不了學,自從張書記來了后給我們幫了很大的忙。年前給我們送來衣服、米、面,還聯系企業資助,讓孩子重新上了學。”貧困戶王慶剛的妻子徐鳳霞感動地說。
王慶剛是張云震結對幫扶的貧困戶,因腦溢血后遺癥喪失勞動力,家庭重擔都落在妻子身上。他聯系愛心企業對接幫扶,為其送來了米面油、床上用品等,并每年資助王慶剛10歲的女兒3000元學費,一直到高中畢業。
上任伊始,張云震顧不上“小年”,就來到貧困戶、老黨員及村民代表家中,聽民聲、體民情、察民意。戶脫貧才能村出列,張云震將貧困戶脫貧列為扶貧攻堅的第一任務,組織召開村“兩委”會,明確扶貧攻堅職責分工,要求黨員干部“一對一”幫扶貧困戶。“6戶貧困戶實行一戶一策,責任到人。有勞動能力的,聯系周邊企業為其提供崗位;無勞動能力的,聯系企業結對幫扶。”張云震說,“我還打算上兩個扶貧項目,優先聘用貧困戶人員,所獲紅利也向這些貧困戶傾斜。”
說到做到,經過幾個月運作,張云震聯系好一家被服加工企業,前來建設扶貧車間。目前,扶貧車間建設資金已經到位,車間已經設計完成,場地已經選好,正在進行開工前得準備。
統籌規劃,有序推進,讓村莊“靚起來”
走進小龐村,寬闊平坦的水泥路映入眼簾,道路兩旁的綠化帶散發清香,嶄新的太陽能路燈亭亭玉立……
“以前我們村只有一條進出路,生人來了都可能轉不出去。現在四通八達,一到晚上鄰村村民都來我們村遛彎兒。”村主任王慶水自豪地說。
為徹底改變村里出行難和臟亂差的局面,張云震向交通部門爭取“村村通”政策補貼,向派駐單位申請幫扶經費,聯系愛心企業免費提供機械設備,投資30萬,完成了2公里的修路工程,使村內形成了三縱四橫的道路網。最讓張云震感動的是,村民王兆勝聽說修路主動刨了自己兩棵影響修路的結果桃樹。“修路過程中也遇到過村民不理解、阻攔的問題,但通過跟他們溝通、講道理,所有的困難都解決了。更可貴的是,遇到問題村民們也會自發地去做工作。能得到村民的擁護是我最大的收獲。”張云震欣慰地說。
為進一步改善村莊環境,張云震把東北角坑塘作為臟亂差整治的突破口,帶領全村黨員干部清垃圾、除雜草、去旱廁、拆危房,向全村“地毯式”推進凈化;籌措資金30多萬元,對街巷進行了高標準綠化,種植黃金槐、白蠟等苗木,打造了“一街一景”觀光帶。此外,在村中心規劃建設了水沖式公廁、休閑健身廣場。
村委會主任王慶水介紹,修路最忙的時候8臺機械設備同時上陣,70多歲的前任村黨支部書記王全林在施工現場背誦了毛主席的《卜算子詠梅》,村民們紛紛鼓掌叫好,都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感謝給小龐村派來了好支書張云震。
良好的環境既得靠建設,還得靠管護。為此,張云震親自編寫了一份義工倡議書,并貼進公開欄。“村風的改變重于村貌的改變,在公開欄張貼這份義工倡議書,目的是增強大家的參與意識、主人翁意識和凝聚力。”張云震說。此外,他還在沿街繪制宣傳畫廊,涉及基層黨建、二十四孝、國學文化、二十四節氣等,從思想上熏陶群眾珍惜維護來之不易的環境成果。張云震的付出贏得了村民的愛戴與擁護。在外創業的村民王明東不但免費為村里勘測繪制了規劃圖,還將宅基院落給村里無償使用,建設鄉村記憶館。“張書記是省里的干部人家都舍家撇業為小龐村做貢獻,我作為村中一員做點貢獻不應該嗎?”當有人問他為什么無償獻出自己的宅基院落,王明東動情地說。
兩駕馬車,齊頭并進,讓產業“旺起來”
“我們準備新上加工車間和大棚兩個項目,等項目全部建成,相信小龐村的三產都會步入先進村行列。”張云震信心滿滿地說。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為幫助小龐村脫貧摘帽,張云震根據本村手工活加工和蘑菇種植的傳統,確定了“兩駕馬車齊頭并進、帶動輻射全體村民”發展思路,建設總投資60萬元的加工車間和扶貧大棚兩個項目。加工車間占地520平方米,主要經營被褥、服裝來料加工;扶貧大棚項目建設2個冬暖高溫棚,主要種植平菇和金針菇。目前,兩個項目已經通過了評審論證,正在招標。“我從濟南聘請兩名技術員,專門負責技術管理。銷售方面聯系好了批發市場、超市和企事業單位,就等蘑菇上市了。”張云震說,“村里經濟基礎弱,后期管護成本高的項目我們一律不上,同時也本著穩步發展的原則,加工車間先上20臺縫紉機,等員工熟練了,再擴大規模。”
新項目籌備的同時,去年發展的村域沉睡資源聚合經濟項目也在張云震的運籌之中,在原有冬棗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冬棗+紅薯”立體種植,新整理的土地種植了秋葵,村東北角兩個坑塘種植了蓮藕,挖出的土方墊平周圍洼地種植了冬棗,蓮藕和冬棗的種植既增加了集體收入,又美化了村莊。支部委員張光恒說:“人家張書記一個50多的省城人都為咱村拼命干,人曬黑了一圈,咱再不主動上陣簡直無地自容!”
走進張云震的辦公室,墻上掛著兩面錦旗,其中一面上書:盡職責心系百姓,共興建和諧小龐。那是小龐村村民龐道文和王懷東自發送的,也代表著小龐村全體村民共同的心聲。正如村民王懷東所說:“張書記實誠、厚道,沒架子,全村80來戶都希望請他到家吃個飯,他誰家都不去,可全村300來口人誰家有難事他都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
兒行千里母擔憂,看到張云震曬黑的臉龐,聽到他喊啞了的聲音,80多歲的老母親平添幾分牽掛,在兒媳陪伴下來到小龐村看望。得知村莊如此大的變化和群眾對兒子的敬重,老人家說:“別掛家,放開手腳干,娘的身體硬朗著呢!”“兩年的時間轉瞬即逝,我將會用這有限的時間盡我最大的努力為小龐村完成無限的使命。”張云震堅定地說。(劉麗瑩 黃浩珉)
責任編輯 王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