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朱愛國任立松本報通訊員趙帥張大偉
作為傳統產業,德州恒豐集團正以引領者的姿態,帶動紡織業邁入新天地。在集團展廳里,五顏六色的面料讓記者目不暇接。眼下,恒豐集團每月創造的新產品數量已達近百種。“我們的植物染料利用超聲波提取,在不添加任何添加劑的情況下,色牢度可達4級。 ”恒豐集團理事長蘇建軍告訴記者,植物染系列紗線一面世,就拿下國內眾多知名服飾公司的訂單。
去年,恒豐集團以第7名的成績,再次躋身棉紡織行業競爭力百強,“逆生長”讓其成為我市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一個生動注腳。
去年4月底,市委常委擴大會議上,新舊動能轉換列入統領德州發展的重大工程,全市上下圍繞“四新”促“四化”,推進了一大批重點項目上馬,開展了一系列重大活動,聚集了一大批創新資源,新項目、新業態競相奔涌,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為協同發展示范區建設注入源源動力。
轉型升級促進存量變革
新舊動能轉換,傳統產業、實體經濟是主戰場。實華化工作為中國化工500強企業,總資產超40億元,年銷售收入近30億元。國內同等規模的企業,員工一般超過3000人,而實華只有1500人。“一切都靠管理信息化。 ”實華化工董事長江政輝告訴記者,借助信息技術,公司已實現管理制度化、制度表單化、表單流程化,大大提升了各環節質量和效率。
如今,在實華化工,一支36人組成的專業化采購團隊,已將電子商務采購模式推向各個領域。“互聯網+采購”,實現交易全程留痕,各類原材料、勞保用品采購成本實現5%到15%不同程度的下降。
實華的轉變,只是我市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做強做優的縮影。實體經濟規模大、覆蓋面廣,面對的機遇與挑戰千頭萬緒,以什么為突破口?
——加大技改投入,老樹嫁新枝。在寧津羅賽羅德健康產業有限公司,“機器換人”換出了新產能。
(上接1版)去年,公司投入5000多萬元購置了日本OTC與安川機器人,節省人工近400人,瑕疵率下降70%,生產效率提升兩倍。不止羅賽羅德,2017年,全市完成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5.4%,增幅居全省第3位。
——延長產業鏈,構筑新優勢。從有機飼料種植、奶牛養殖,到鮮奶加工、冷鏈配送,再到有機肥生產、農業生態觀光,瞄準乳業全產業鏈條,東君乳業在產品上打造出比歐盟標準還要嚴格的“東君標準”,迅速成長為產業領頭雁。眼下,東君乳業又將目光投向奶酪制品,投資9億多元建設的奶酪項目,是目前國內本土企業產能最大的奶酪項目,年可實現銷售收入13億元。
——構筑產業集群,提升項目集聚力。朱波是山東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國際碳纖維領域知名專家,幾年前,在他的推動下,山東大學將碳纖維研究中心放在了齊河。去年,投資1.2億元的碳纖維復合材料分析檢測中心也落戶這里。產業集群效應隨即顯現:數個高層次碳纖維項目相繼進駐齊河,讓齊河從研發中試到產業化再到行業標準檢測,形成了碳纖維全產業生態鏈。放眼全市,著眼推動優勢產業布局,我市正加速形成以裝備制造、綠色化工、農產品加工、新型紡織、新能源、生物技術為重點的六大支柱產業集群。
振興實體經濟,離不開良好的營商環境。我市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取消、下放、調整權力事項91項,14個部門公布“零跑腿”和“只跑一次”事項清單,79個事項實現“零跑腿”,143個事項“只跑一次”。
創新驅動加快增量崛起
去年6月,奇瑞新能源汽車齊河生產制造基地首批新能源汽車——奇瑞小螞蟻(eQ1)正式下線。
小螞蟻個頭不大,渾身是科技:應用了全球領先的第三代純電動技術平臺,車身93%采用高強度鎂鋁合金材質,續航里程可達180公里。
作為全市第一家鋰電高速新能源汽車項目,奇瑞新能源汽車總投資10億元,可年產高速新能源汽車10萬輛,全部達產后,年可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利稅15億元。
在傳統產業比重過大的德州,戰略性新興產業被當作轉型的希望和潛力。去年,全市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全年實現利潤增長13.1%,并帶來新舊動能轉換的放大效應,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增長2.3個百分點。
在派克諾爾機器有限公司的組裝車間里,一臺五軸龍門加工中心即將出口迪拜,從大型發動機渦輪,到汽車、高鐵、航空部件,它都能高效完成。“我們的加工精度能夠達到正負0.02毫米,國際領先。 ”公司負責人李加強告訴記者,派克諾爾此前從事門窗幕墻生產,由于技術門檻低,產業進入飽和期,企業走入發展死胡同。
派克諾爾每年拿出銷售額6%以上投入研發,并借力“智匯德州”創新創業周牽手省工程師協會,加快創新力度。僅去年一年,派克諾爾就申請了10項發明專利,開始從單一的門窗設備向附加值高、應用面廣的多軸加工中心延伸。
振興實體經濟主戰場在制造業,核心是創新。泰山體育產業集團圍繞智慧冰雪模擬訓練系統等9種新產品,加大研發力度,全年創新投資超過3000萬元;龍力集團圍繞一根玉米秸稈,提取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高分子材料,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全株玉米研發中心;通裕重工加快實施核材料智能化處理設備制造,讓我國成為繼美國、法國之后第三個生產此類設備的國家;大國重器從數控機床加工向高端機器人制造進軍,與6家美國企業簽訂了合同,一次性斬獲了3000萬美元大單,并進入福特公司自動化生產線……
據統計,去年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3350億元,增長18.3%,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0.8%。全市新認定省級高新技術企業50家,新增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48家。
新舊動能轉換,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去年,京津冀魯技術交易大會、資本交易大會、山東省第九屆海洽會暨首屆“智匯德州”人才創新創業周等一場場盛會的舉辦,引領德州邁向創新驅動新高地,全市引進省級以上高層次人才團隊272人,引進重點高校畢業生數量比2016年增長2.5倍。
供給側改革催動提質增效
新舊動能轉換,供給側改革是主線,去產能任務居首,最為急迫也極為關鍵。
沒有落后產能的“出局”,就沒有新動能的發展空間,加快落后產能去除,彰顯“雷霆手段”。武城縣劍指全縣1444家“散亂污”企業,提出以刮骨療傷的勇氣、猛藥去疴的決心整改提升,實行“大兵團作戰”,先啃“硬骨頭”,在“兩斷三清”基礎上自抬標桿,增加“清環境”要求,形成“兩斷四清”的武城標準;慶云縣堅持高標定位、高壓打擊,聯合執法、頂格處罰,對環境違法行為“零容忍”;平原縣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嚴把思想發動關、調查摸底關、整改時間關、整改質量關、整改責任關、整改督導關、整改驗收關、考核問責關等八個關口,攻堅去產能……
放眼全市,去年我市整頓、關停“散亂污”企業7953家,六大耗能行業增速全線回落,萬元GDP能耗下降8%,超額完成省定任務。
去產能,不是簡單的關閉、停產,該淘汰的淘汰,同時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結構優化。
在武城,“共享工廠”模式令人眼前一亮。武城通過引導骨干企業利用品牌、資質、認證、設備等優勢資源建立共享平臺,共享小微企業的設備、工人,小微企業則共享平臺資質、技術,在取締“散亂污”企業的基礎上,成功轉化出400余家規范發展、依法納稅的新生企業。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為脫胎重生的“散亂污”企業規范生產搭建起重要平臺。無獨有偶,小家具廠扎堆的寧津縣,著力打造“寧津家具夢工廠”,將眾多小家具廠的設計力量進行整合,建設家居創意社區。加快建設家具、鑄造產業園及家具噴漆中心,整合實力,力推產業綠色發展。
經濟結構,由粗放走向集約。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之間實現和諧,也成為企業和政府的共同追求。去年,華能德州電廠與華魯恒升成功聯姻——華能德州電廠按協議價向華魯恒升提供蒸汽熱源,華魯恒升則按協議價向華能德州電廠提供液氮,為電廠超低排放設施提供脫硫劑,資源互補,有效控制了能源消耗,兼顧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
2016年,德州在全省率先出臺環保評估負面清單,同時全力推進節能減排。2017年,全年“藍繁天數”達到240天,同比增加31.9%,“藍繁”增加天數、PM
10
改善幅度、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改善幅度實現了三個全省第一。
德州變中求進,經濟動力持續增強,推動發展提質增效,傳統產業創新蝶變,新的驅動力、增長點不斷涌現,新舊動能轉換揭開德州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