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遠,原名張漢卿, 1917年出生在黃夾鎮邸家村一個農民家庭。余志遠小時候家中經濟條件比較差,常常受地主、惡霸的壓迫和欺侮。有一年,他的爺爺在場院里干農活,村里的惡霸勾結土匪,公然在他們家麥場里放火,這件事深深刻在了余志遠幼小的心靈里。他10歲時決定不在村里地主開辦的學校讀書,一個人到外村上學,13歲考入縣立高級小學,從那時起,他就立志長大后要為民除害。
抗日戰爭爆發后,他放棄張牌小學校長的身份,投筆從戎,參加了由樂陵中心縣委書記杜步舟組織的抗日自衛隊。余志遠投身革命的行動對周圍知識分子的影響很大,許多人看到連校長都當了兵,也紛紛加入了革命隊伍,使共產黨領導的樂陵縣第一支抗日武裝得以迅速發展。 1937年8月13日,華北民眾抗日救國軍第六團在黃夾鎮北街宣告成立。余志遠隨六團轉戰于鹽山、慶云、陽信等地。
1938年夏天,余志遠受組織委派,離開部隊擔任了樂陵黃夾區(七區)民眾動員委員會主任,并在此期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任職期間,他每日早起晚睡,忙個不停,幫助各村組建抗日自衛隊,把樂陵的抗日活動推向了高潮。
1938年8月9日早晨,十幾個日本鬼子和一個漢奸闖進余志遠的家里,把他父母都抓起來帶走了,并讓他弟弟給他帶話,說不投降就殺了他的父母。聽說父母落在鬼子手里,余志遠萬分著急,但想到抗日大業,他還是鎮定地告訴弟弟,他會想辦法把父母營救出來,但絕不會向敵人投降。為保證他的安全,組織上把他由七區調到五區,并放出風去說張漢卿已經犧牲了,還偽造了一座墳墓,讓敵人真假難辨。敵人信以為真,放了他的父母。從那時起,他取“志向遠大”之意將自己名字改為余志遠,繼續抗日。
1941年1月,上級委任他為樂陵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兼縣大隊長。那個時候余志遠備受當地人民擁戴,老人們親切地叫他“志遠”,青年們稱他“老余”,小孩們稱他“余叔”。當敵人獲悉樂陵的抗日縣長就是當年黃夾區區長張漢卿時,立即懸賞重金,通緝捉拿。但是,這并沒有影響余志遠的抗日決心。他充分發動群眾,帶領樂陵縣政府機關和獨立營打擊敵人,全縣的抗日工作開展得轟轟烈烈,成績顯著。 1942年底,余志遠被冀魯邊區戰時行政委員會評為“模范縣長”。
1943年2月,日本侵略者調動滄州、鹽山、惠民、寧津等地的敵人長途奔襲,對樂陵進行大規模的“鐵壁包圍”。 4月,余志遠帶部隊轉移到邢官莊時被敵人掃蕩隊包圍。余志遠和幾個戰士被困在一個院落的北屋里。正午時分,余志遠的幾個戰友相繼犧牲,屋內只剩下他和一名通信兵。余志遠數了數剩下的子彈,又把身上帶的文件和筆記本燒掉。這時又有三個敵人沖進院內,端著刺刀往屋里沖,余志遠連開三槍,敵人當場斃命。敵人知道被包圍的是余志遠后,更加瘋狂,聲嘶力竭地叫喊:“余志遠,投降吧,皇軍會給你個縣長做。 ”見勸說無效,幾個敵人從側面爬上屋子,一邊扒房頂,一邊勸說他投降,余志遠鎮定地驗了驗槍,發現只有最后一顆子彈了,他咬破手指,在墻壁上寫下“生前不能孝父母,死后鮮血為國流,囑我抗日眾同志,踏我血跡報國仇”的悲壯詩句,然后將槍口對準自己的胸膛,以身殉國。那一年,余志遠年僅2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