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聞網訊5月8日,“筆情墨韻”馬學國作品展在德州市美術館開展,此次畫展由德州市美術館、德州市美術家協會主辦,畫展為期10天,共展出馬學國近年來創作的精品力作100多幅,開展當天,來自全市的眾多繪畫愛好者前來觀展。
馬學國(老馬),1945年出生,平原人,德州學院平原師范專科部副教授,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書畫學會理事,中國石齊藝術研究會副會長。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全國美術作品展獲獎和入選作品:
2010年《清秋》入選“2010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獲“優秀獎”。
2010年《清夢》入選“百年百虎國畫精品展”,于2010年5月26日——6月2日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2011年《滿天風雪》入選“中國當代花鳥畫展”。
2011年《清樂佳節倍思親》參展“第三屆中國(湘潭)齊白石國際文化藝術節”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12年《一天秋色又秋聲》參展“翰墨新象”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14年《秋荷風韻》入選“首屆八大山人全國花鳥畫作品展”。
2015年《仲夏之夢》入選“2015水墨彭城.全國寫意中國畫作品展”。
2015年《秋歌》入選“古蜀文脈.墨韻天府”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16年《晨影》入選“榮寶齋中國畫雙年展.2016” 中國美術館展出。
藝入化機寫真情
——馬學國藝術淺議
文/邱振亮
馬學國先生與我是同鄉又是同齡,但真正結識他還是在九九年我回鄉的一次機會。學國先生自幼習畫,得其舅父“長安畫派”著名畫家劉澤普先生親授。劉澤普先生六十年代執教于平原師范,德高藝精,有口皆碑。那時我是縣一中學生,對澤普先生敬仰欽佩。只是無緣拜師。學國先生能親聆名師教誨,與他日后在藝術上登堂入室有出蘭之譽有著重要的關系。
近年來,學國先生以畫虎名彰藝壇,此次回故鄉有幸拜讀了他一批原作,深受感觸。談一點個人感受,也算作是與學國先生一次交流。
虎為百獸之王,被人們看作是美與力的象征,千百年來一直是藝術家和廣大觀眾最喜愛的藝術對象之一,因此在繪畫史上以畫虎知名天下的名家巨擘代不乏人,學國先生能選擇畫虎做為中年以后藝術創作的突破口,的確需要相當的勇氣,事實證明他是一位成功者。
打破傳統畫虎的程式把虎當作人來畫,這是我的第一點感受。人們常常夸獎學國先生筆下之虎動勢不同、姿態各異、或臥、或縱、或吟或吼,盡得虎威虎性,我認為他的虎更耐人尋味之處在于虎情虎性的表現。他把虎當作有七情六欲的人來畫,把虎的各種情態注入了人的情感、人的思索和人的意趣,賦予虎以人的品格,甚至把虎當作畫家自我的化身。這一點,他突破了傳統虎畫中以表現威猛和王者之風的傳統套路,創作出適合現代人審美情趣需要的作品。也正是畫家在藝術表現中融入了個人的諸多主觀情思,這使得他的作品從意境上給觀眾更強烈地藝術感染力,產生出富有生命活力的藝術情趣。中國畫歷來講求意境,畫家作畫主張“以意為主”,強調“表現”,但這種超出再現自然的表現必須寓“意”于描繪之中,使“意造境生”達到“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境界。畫家寫物或寫貌物情不是目的,攄發人思、誘發觀眾的想象與聯想,讓觀眾在感情化的不盡之境中得到感染,領會和聯想到畫外之意或意外之妙才是藝術的目的。古人論畫曰“不患不了而患于了”講的正是這個意思。畫家如果沒有對虎的鐘愛與對虎的生活狀態的真實感受,如果沒有進入到鑄情造境,他的作品是無法達到如此境界的。古人為畫虎而進山觀虎甚至自己養護,學國先生亦為畫虎經常出入動物園,細心觀察虎的動態、結構以及虎的情態、習性,寫生和拍攝了虎的各種動作姿態,同時他又勤奮地臨摹研究古今名家的畫虎作品,研究中國走獸畫的傳統理論和技法,這使他對表現對象的把握上以及如何表現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他人相比,他不把孤立地表現虎的結構、動態、形體作為目標,而是表現放歸自然,與大干世界融為一體的虎,深化了作品意境的內涵,使畫面具有一種若隱若現,變幻奇妙的無窮景致。
全面的藝術技巧和扎實的繪畫基本功,是學國先生作品留給我的另一深刻印象。學國先生在數十年的藝術實踐中,應當說他的畫虎僅僅是被觀眾最為稱道的題材之一,其實他的山水畫造詣很深。他的山水畫直接師承劉澤普先生,他又近取其他長安畫派名家如趙望云、石魯、方濟眾等前輩,遠師石濤、石溪等清代大師,走的是一條從傳統入手又以生活為基礎全面發展的藝術道路。以學國先生嫻熟的筆墨技巧為例,很能說明他對中國畫深刻文化內涵的把握。我們知道,中國畫之所以叫做中國畫,筆墨是構成它藝術特征最顯著的特點,難怪有人認為沒有筆墨就不是中國畫,這也是一個畫家傾畢生精力去錘煉筆墨功夫的原因所在。就國畫的筆墨而言,對其本質的認識我認為可分為狹義的筆墨與廣義的筆墨。從狹義上講筆墨就是技法,就是中國畫筆墨造型的基本方法,它是與繪畫工具材料的特殊性能相聯系的。而從廣義上看,筆墨應當是技巧。技巧離不開技法,但技法不同于技巧,也不是技巧的全部。技法靠對傳統的臨摹學習便可以獲得,但技巧需要畫家特殊的悟性、較高的修養及獨特的創作意識,只有這樣才能構成屬于畫家自我的、個性化的筆墨風格。學國先生藝術技巧的獨特運用,一方面在虎紋的畫法上突破了常用的工筆染色絲毛法和平涂暈墨法,更強調了筆墨的表現技巧;另一方面在補景處理上,不管是樹木的串插、山石的配置,還是云霧水氣的洪染、畫面大開大合的取勢,都更接近于一幅完整山水畫的畫法,這應當說是學國先生對筆墨如何體現中國畫特有的民族審美趣味及中國畫藝術精神的獨到理解。他的筆墨一方面將傳統山水畫中皺、擦、點、染、干、濕、濃、淡以及各種筆法墨法比較全面地得到發揮,另一方面他又從自己所描寫的藝術對象出發,傾注了對自然美、生活美的真誠與摯愛,在意境上、在思想感情的表達上,跳出前人的筆墨程式,把主與次、虎與景完整地融為一體,既保持了傳統中國畫特有的筆墨趣味與審美趣味,又展示出一個當代畫家富有創造性的審美理想。石濤云:“筆墨當隨時代,猶詩文風氣所轉”,我們今天的繪畫“風氣”是什么?我認為既不是陳陳相因、摹古不化,也不是背離傳統、舍棄筆墨,一味狂怪的技法游戲,它應當是包含著當代人活躍的藝術思維、激蕩的創作激情,同時又不丟棄國畫筆墨技法中特有的民族精神、審美趣味的技巧。在這一點上,我認為學國先生是一位有獨立見解的成功者。
學國先生從事美術教育達數十年,為人師,他從嚴治學,為學子,他廣采博取,絕不囿于門戶之見,為畫家,他勇于創造、善于思索。尤其是從他身上我親身感觸到的山東人特有的豪爽、坦蕩、誠懇與剛毅與他數十年積累的學識、經驗一旦得到合理的發揮,他在藝術上必將有一個更大的發展。
暖春 45x40cm
春潮 45x40cm
春水 45x40cm
松壽 45x40cm
松梅圖 175x145cm
清夢 240x200cm
山魂 200x200cm
明月清風 180x98cm
遠瞻山河壯 124x480cm
清夢 240x120cm
三春暉 180x98cm
大樹成蔭 120x240cm
聽風 240x120cm
記者|鄒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