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鳥飛過,清涼的影子會記錄它滑翔的軌跡;一縷風來,微波粼粼的漣漪和搖曳的樹葉可以佐證,但面對2035年的設想,我茫然無措,抓不到任何經緯脈絡去勾勒那個未知的世界,唯一希望的是,當重啟這封寄往未來的信的時候,不會心存羞愧,而是驕傲地說:歲月不饒人,而我亦未曾虛度歲月。
未來是怎樣的呢?我在揣測。人工智能廣泛運用?利用大數據集約化管理私人訂制?而這僅是眼前真實事物的延續,對尚未開辟的未知領域我一無所知,就像過去短短的18年,“天宮一號”太空授課,微信支付顛覆傳統交易模式,讓貨幣以數字的方式自由流動,所以,未來的樣子無法預想,因為變化日異月殊,太快了。
但總有一些是亙古不變的,比如風骨,比如精神,比如……它在中華民族的血脈和脊梁中生生不息,綿延千年。
曾看過一篇舊文章,說未來就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站在發展的高地回望,這樣的憧憬幼稚得像個笑話,但它曾是一代人孜孜以求,為之奮斗的夢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機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挑戰。無論是考清華北大,還是上藍翔技校,于我看來,考生有了人生規劃的自由選擇,只是“謀一職”和“謀一志”的區別,“為中華之崛起而努力讀書”和“為改變家庭境遇而拼搏”同樣無可厚非,受人尊敬。但人總要有點精神的,不是嗎?讓山有山的形,水有水的狀,人有人的樣子,在肉體皮囊和靈魂之間做一個選擇,去堅守,去信仰。
有道是“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一株植物總要生長在泥土之上,不論它是黃色、黑色,還是赤褐色。人亦應如此,尋找心靈的原鄉,穩妥安放,蓬勃生長。如果期待世界是公平、正義,那就堅定地追求真理,不讓正義被世俗的塵埃埋葬,不無視、漠視這種不完美持續存在,讓欺騙、謊言恣意妄為,理所應當。假如成熟的標志是見怪不怪、世故、媚俗,那就保持青澀,不讓自己成長為自己曾經討厭的那種人;如果自己遭遇不幸,期待別人伸出援手,那就先讓自己成為可以讓人依賴的“別人”;如果自己恐懼黑暗,那就保留內心的光,讓人藉此走出黑暗走向光明……讓愛剝去世俗的老繭、累年的倦怠,將觸角由方寸之間,延伸向千里之外,去柔軟這個世界麻木的感官,告訴世人——人活著是為了什么?
同一蒼穹之下,日光不曾偏袒,時間更沒有輕慢,無論是一棵麥子,還是一棵稗子。一朵花有一朵花的芳香,一棵樹有一棵樹的陰涼,用一個人真誠的視覺、格局與胸懷,去原諒欺瞞與傷害,珍視細節裸呈的信任和善良,讓罪惡成為一種幻滅的假象,讓謊言倒在陰溝里呻吟,讓真理行走在光明大道上。為此,我將堅定前行,聆聽大地傳來一聲聲鏗鏘有力的回響,聲音單調而美妙。
□于琇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