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9日是第6個全國救助管理機構“開放日”。19日上午,德州市救助管理站舉行以“推進陽光救助,履行兜底職責”為主題的救助管理站開放日主題宣傳活動。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藍天救援隊、“寶貝回家”等社會組織人員參觀救助站——“臨時之家”。活動旨在提高救助管理工作的社會知曉度,營造全社會關注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圍,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救助工作。
每個城市都有救助站,為何街頭上還有很多流浪拾荒人員呢?是救助站的救助條件不好還是其他原因呢?帶著這些疑慮,本報記者在“開放日”來到德州市救助站進行采訪。
干凈明亮的臥室
展示自我才藝的音樂器材
救助站像溫暖的家環境堪比快捷酒店
沿著東風路與新湖南大街交叉口向南走兩個路口,記者來到了德州市救助站。當天,這里迎來了一次大規模的媒體與市民探訪。
救助站四周非常安靜。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眾人進入救助站樓內參觀。窗明幾凈,樓道嶄新、干凈。救助站大概有三十多個房間,整個救助站設置有100余張救助床位。不僅設有醫療室、餐廳、未成年人保護區、兒童教育室等,還設有康復活動室、手工圖書室、暴力宣泄室等功能區。
在住宿房間里,每張床邊都擺著一個貨架,上面放置了牙刷、肥皂、毛巾等生活用品,無不體現著人文關懷。
記者在未成年人生活區看到,走廊的墻壁上貼著兒童興趣卡通畫,每個房間也分別貼有卡通童趣貼畫。在康復室內,輪椅、拐杖、成人紙尿褲等一應俱全。“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者不僅需要一個遮風擋雨的地方,更需要一個溫暖的家,在這里,他們都能被理解、被平等對待。”德州市救助站站長任豐年說。“宿舍內還有電視、空調,連衛生間和洗浴室也是獨立的,都趕上快捷酒店了。”在參觀了各個區域后,市民譚大姐贊嘆。以前譚大姐總認為救助站救助的是流浪人員,環境會比較狹小臟亂,沒想到救助站想得這么全面,這令她改變了以往觀念。
康復室內各種健身器材
兒童心理咨詢室
女孩賭氣出走被救助站收留
6月初的一個周末,14歲的小迪(化名)因沒有寫完假期作業,被父母責罵后離家出走。離開家的小迪打上出租車徑直來到德州市救助站求助。“她自稱家是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抬頭寺鎮的,父母長年在國外工作,與她相依為命的奶奶前些日子去世了,她就離開家乞討了。”接待小迪的救助站工作人員說,“我們給小迪下了碗面條,在她吃的時候詢問其父母的聯系方式,而她卻只字不提。”
隨后,救助站工作人員便開車帶小迪來到抬頭寺鎮。“我們圍著鎮上轉了兩個多小時,她就是說不出自己家住何處。”不得已,工作人員帶著小迪回到站上,安排她休息。“我們怕她半夜出走,便安排人員給她當‘門衛’。”工作人員說。
第二天一大早,工作人員兵分兩路帶小迪“找家”,一路人馬在網絡上發布小迪的信息后,再次帶著小迪來到抬頭寺鎮;而另一路人馬來到公安部門,查找小迪提供的相關信息。尋找無果之時,救助站接到小迪家人的電話。一個小時后,小迪被父母帶回了家。“我們救助查詢工作就像偵破案件一樣,每當我們聯系到受助人員的家人時,給我們帶來的是無比激動地喜悅,就好像我們自己找到家一樣。”任豐年告訴記者,“針對智力正常的受助人員主動尋求救助的情況,我們首先進行登記,安檢后進入受助區,工作人員同時將其圖像掃描,連同登記材料一起發到國家民政部組建的全國救助尋親網。”
任豐年告訴記者,市救助站遵循自愿、無償、公開救助的原則,為受助者提供免費救助。“現在的救助對象很多是民警送來,熱心市民也會送來。”他說,以前他們也去接納過很多流浪乞討者,但由于不少人以乞討為生,如果把他們接到救助站,就等于“斷了他們的財路”,所以很多的乞討者都躲避救助站人員。
救助站設置了宣泄室
溫馨的反家庭暴力室
發現流浪人員請通知救助站
“每逢冬季,是我們救助站最忙的時候,平均每天都能帶回來三四名流浪人員。”任豐年告訴記者,在查清其身源后,對智力正常的人就會給其提供回家車票,而對患有智力障礙、精神疾病的受助者則將其送到定點醫院進行治療,再通過站際協作法、站外詢問法及媒體網絡等多種查詢方法,為他們找到家人,讓其及時返家。
據了解,市救助管理站平均每年累計為3000余人次的求助人員提供包括食宿、醫療、通訊、返鄉等在內的救助服務。對街頭流浪乞討、露宿等特殊困難群體進行引導、勸導、救助,以及提供心理輔導、行為矯治、危機介入、轉介等更具針對性、專業性的救助服務,有效防止發生街頭餓死或者凍死人的事件。
據悉,為切實做好炎熱天氣下的城市生活無著落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市救助站加大救助力度,確保流浪乞討人員安全度夏。“如果市民在大街上發現流浪乞討人員需要救助的,請及時撥打24小時救助熱線0534—2681606。救助站的大門一直向需要幫助的人敞開。”任豐年說。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湯錦瑤攝影劉振興通訊員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