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震濤 ( 右 ) 與 英 國 ho f m a nn 公司簽訂合作協議
□本報記者高紅巖
劉震濤,男,1971年3月出生,山東德州德城區人。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工學博士。現任浙江大學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所長。主要學術兼職:中國內燃機學會中小功率分會理事;中國內燃機學會智能制造與工藝分會理事;中國內燃機標準化委員會委員;全國往復式內燃燃氣發電設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浙江省工程熱物理學會常務理事;浙江省內燃機學會理事;安徽省重型專用車發動機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6月24日,山東省高考分數公布。此時,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所長劉震濤早已坐上開往德州的高鐵列車。這次他并不是回家探親,而是作為一名浙江大學德州站的招生負責人。
6月25日,在本報舉辦的高考招生咨詢會上,與別的招生人員相比,劉震濤顯得尤為特別,在與考生、考生家長交流時,他都用一口地道的德州話。“我本身就是德州人,還是德州一中畢業的,面對我的小校友們,我感到非常親切。 ”劉震濤說。
1989年,劉震濤在德州一中畢業。而今,劉震濤連續兩年作為浙江大學德州站招生負責人,建起一座浙江大學與家鄉學子的連心橋。“這幾年,我一直在山東考區招收浙大新生,但是以前主要都是去棗莊等地招生,近年來,隨著德州考生的上線率明顯提升,浙大開始重視德州這一考區。 ”劉震濤說,這讓他深感自豪。
在記者采訪劉震濤的近一個小時的時間里,談話不停地被考生、家長的咨詢電話打斷。他告訴記者,負責招生的日子里每天都會接打幾十個電話。現在,隨著招生工作結束,今年,德州一共有3名學生報考浙大,并成功錄取。“浙大作為全國排名前三的高校,德州能有這樣穩中上升的浙大錄取率,值得高興。”劉震濤告訴記者。
永爭第一,曾是不服輸的少年
劉震濤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小時候,他們一家住在北營村附近。到了上學的年紀,他就去了離家最近的造紙廠小學。“現在的孩子上小學,家長先考慮學區。我小時候,父母沒有這種想法,自己更不知道哪個學校好。 ”劉震濤說。
造紙廠小學不大,一年級就兩個班。劉震濤在那上了5年。而當他考上初中——德州一中初中部之后,他才意識到自己上的小學不如別的學校。“那時初中部的兩個班,我的小學同學加起來一共才6個人。 ”劉震濤回憶。
從此以后,劉震濤學習更加努力,學習成績班內排名也比較靠前。回憶起那時的趣事,他告訴記者,整個初中階段最遺憾的是,一直沒有考過班里第一名。“有一次,我考了班里第二名,第一名是一位女同學,我非常努力學習之后終于超越了這名女生,誰知道下次考試,另一名女同學又脫穎而出,成為第一名。所以,我就接著努力,再超越這名女生,但是考第一名的愿望一直沒有實現。 ”他笑著說。
初中階段對自己的高標準要求讓劉震濤學業更加出色,在升高中的時候他順利地考上德州一中。高中3年,他一直擔任班長職務。那時的他,自覺大學夢越來越近,除了協助老師、同學處理好班內事務,學習上更加努力、刻苦。
1989年,劉震濤參加高考,他的理想學府是上海交通大學,但是最后,愿望落空。“高考發揮不理想,那一年也正趕上招生縮減,其實當時我獲得了地區三好學生等不少榮譽,但是不知道這些能加分,更重要的是填報志愿沒有人指導,所以選擇面就小了不少。 ”最后,劉震濤被河南科技大學(時稱洛陽工學院)錄取,當時,他的成績排在全校的第二名。
說到這時,劉震濤對記者說,正是因為有當年填報志愿的經歷,所以他回到德州在完成浙大招生工作的同時,也主動幫助咨詢的學生填報志愿。“我一直給他們說,不要當我是招生老師,你就當我是老鄉、校友,有什么疑惑,我會盡最大能力幫你解疑釋惑。如果考生的分數達到浙大的分數線,但他不喜歡浙大,我也會推薦別的更加適合的學校。 ”
在洛陽工學院,劉震濤被分配到農機一系內燃機專業。而他起初選擇的專業是電氣自動化專業。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是被學的內燃機專業,一開始連內燃機是什么都不知道。 ”那時,劉震濤曾有回去復讀再次參加高考的沖動。
但是,慢慢地,劉震濤逐漸知道了內燃機的奧妙,并被它吸引。“內燃機就是汽車、船舶的發動機,學好也是很重要的。 ”一位老教授的話讓他終生難忘:“學好內燃機非常重要。你看搞機械的機電一體化,要學機械,又要學電子。搞熱能的,要懂熱也要懂電,我們專業機、電、熱都要懂,學的東西多,把這個專業學好了,別的都不在話下了。 ”這些話,說進了劉震濤的心里。從此,他放下情緒,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本科寬基礎的扎實學習,對他日后走上學術科研之路做好鋪墊。
工作后毅然考研,走上學術之路
大學四年畢業后,劉震濤按照分配回到家鄉德州,在中國重汽集團旗下的方向機廠開始上班生涯。隨著工作開展,劉震濤總覺得所學還不夠,“我有了考研的想法,我的父母是非常傳統的工薪階層,在他們的想法里孩子上學越多越有出息,他們也非常支持。 ”于是,他開始準備考山東工業大學的研究生。
放下去容易,撿起來很難。工作之后再學習是一個很艱難的事情。“一開始,下班后我吃完飯就坐在書桌前學習,但是怎么看書都看不進去,半天翻不了一頁紙非常苦惱,但是我強迫自己坐在那里。連續坐了一個禮拜之后,養成學習的習慣。 ”
從此以后,不上班的時間劉震濤都用來刻苦學習,學到后半夜是經常的事情。最后,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如愿考上了山東工業大學。3年的碩士研究生學習生涯,堅定了他搞學術研究的決心。他繼續考取博士研究生,在最初他心儀的上海交通大學和其他國內知名院校中,劉震濤選擇了浙江大學。“從專業的角度看,浙江大學在發動機測試方面在國內做得最好。上研究生時,我的具體研究方向叫CAT(計算機輔助測試),研究生一年級時就成功發表學術論文,去浙大對我來說更加對口。另外,我也比較喜歡杭州這座城市。綜合比較,選擇了浙大。 ”他說。
劉震濤與杭州、與浙大的緣分由此開始。 2000年,劉震濤博士研究生畢業。他仍舊選擇浙江大學繼續攻讀博士后。 2002年底,劉震濤博士后出站,就留在浙大工作。從普通的教師開始做起,到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所長助理、副所長,最后到所長。在此期間,他榮獲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國防科技進步三等獎,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等多個獎項。授權發明專利40余項。發表SCI/EI論文60余篇。成果在中國兵器集團、中國南方兵器集團、中國重汽集團等十余家企業得到推廣應用。
“保持學習態度,離你自己的設想才會越來越近”
外界說起教師尤其大學教授這一行業時,最讓人羨慕的是每年的寒假與暑假兩個假期。而對于劉震濤而言,假期是他潛心科研的最好時間。“在高校當老師,尤其是在浙大這種研究型大學,對于老師的要求很高。除了上課帶博士生、碩士生,教書育人之外,學校還要考量你的研究成果,發表多少篇論文,申請多少專利,承擔多少科研項目。平日里承擔教學任務較多,假期的時間可以專心致志于科研項目。 ”劉震濤說:“我現在正帶隊在做一個‘柴油機高原性能自適應技術研究’的項目,這個暑假又沒得休息了。 ”
在研究所,劉震濤成立了一個科研團隊,每周五,劉震濤都會組織團隊里的師生開會,總結上一周的工作,部署下一周的工作計劃。一有機會他還會參加國內外開展的專項研討會,技術交流會,擔任各項評測、審核的角色。用他自己的話說,多看看,多學學,不局限于一處,才能看得見更寬廣的未來。
畢業20年了,劉震濤至今仍保持著學習的習慣,晚上12點之前很少睡覺。“要不停看所研究的領域,國際、國內又出了什么新東西,要有方向地搞研究。舉個例子來說,現在我具體做兩塊研究工作。一是做強度可靠性,主要從事發動機、汽車使用過程中失效機理及抑制技術研究,這同樣適用于近幾年興起的新能源汽車;二是做熱管理技術。主要研究發動機、汽車熱量管理理論及智能控制技術,新能源汽車所裝的電池也是需要熱量管理的,不然會影響電池的壽命、性能,甚至發生起火、自燃。這些研究領域都值得研究和拓展。 ”
現在劉震濤仍沒有滿足現狀,“我經常拿自己與國內外院校同一領域的其他學者相比,總是能看到自身的差距,這就告訴我還是要不停地學習。今天,我們國家蒸蒸日上,也更加重視高科技。國家對動力機械非常重視,投入也很大。這是我們科研人員的好機會。 ”劉震濤說,只有時刻保持學習態度,離你自己的設想才會越來越近,才能為國家作出更多貢獻。
劉震濤的微信簽名是這樣一句話: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他正是憑借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毅力,踏踏實實地走好了人生的每一步。“我覺得每一個不滿足現狀的人,都要有認真學習的信念。人的確有天資是否聰明的區別,但聰明人畢竟是少數。要看你的決心,努力程度,只要下了決心,付諸行動,一定會有所回報。下決心很容易,付諸行動比較難,最難的是持之以恒。不要擔心一時困難,要堅定地走下去,勝利是屬于堅持,永不放棄的人。 ”
“祝愿我的家鄉更加繁榮”
每年,劉震濤至少都會回德州一趟,在他看來,德州變化太大了。“記憶中小時候的某個地方,現在都不認識了,變化太大了。特別是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整個規劃都很好,環境不比大城市差。這不是我作為一個德州人這么講,確實是真心感受。 ”
最后,他寄語家鄉:“希望家鄉能夠抓住時代的脈搏,在兩個百年來臨之際實現騰飛。祝愿我的家鄉更加繁榮,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