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任立松屈大鵬本報通訊員劉相琨王明安張立國
白色瓷磚干凈雅致,大床、桌椅、電視、洗衣機、空調一應俱全。記者走進禹城市人才公寓,感受到人才政策釋放出看得見摸得著的暖意。
“人才公寓配套完善,拎包入住,小區干凈、幽雅,對面就是我就職的創新創業大廈,走路也就5分鐘,簡直是零距離通勤。 ”畢業于山東中醫藥大學的31歲濟南小伙劉玉軍,曾供職于國內數家一線藥企,選擇加入禹澤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稱心的工作生活環境讓他下了決心。
住宿有人才公寓,休閑有咖啡廳、健身房,回濟南有往返班車,“在禹城,我沒有一點后顧之憂,只需安心工作就夠了。 ”劉玉軍很開心。
而這些,不過是禹城引才服務的一部分。禹城市著眼打好高質量招才引智的主動仗、精準仗,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以“5331”人才計劃為抓手,以優質高效的服務,構建起敬才、愛才、用才的生態鏈。
構建敬才新機制
連續4屆8年獲評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先后5次獲評全省人才工作先進單位、獲得4項國家科技大獎、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126人……這是近年來禹城人才工作惹眼的成績單。光鮮的背后,是禹城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的生動實踐。
在禹城,有一個“5331”人才計劃,即力爭5年時間,引進培育30名創業類高層次人才、30名創新類高層次人才、100名博士及急需緊缺人才。圍繞這一目標,禹城市將招才引智列入“一把手工程”,加快頂層設計,重塑人才工作新體制機制。“引才工作有力度,離不開黨委對人才工作的統一領導。”禹城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楊秀敏告訴記者,禹城市成立由市委書記任總指揮的人才工作指揮部,定期召開聯席會議,集中推進重點工作。
廣攬賢才,成為禹城干部的自動、自發行為。從鄉鎮到部門,都把人才工作當作發展的第一需要,到企業必問人才需求,見人才必問生活之憂。幫企業引進優秀人才、為人才提供優質服務的人才意識,已經深入廣大干部的血液之中。
不久前,山東省發布首個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百強榜,德州4家企業入圍,其中禹城獨占了3家,位列全市第一。而仔細觀察禹城的經濟結構,拿下“第一”并不意外:高新技術產值占比達44.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10個百分點。
“這離不開禹城從頂層著眼,厚植創新創業土壤。 ”據禹城市委常委、副市長王建國介紹,禹城市出臺了《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以科技金融產業融合創新為抓手,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集聚優勢創新資源,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新通道,持續創新人才工作方式,提升人才第一資源的貢獻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禹城尚才、敬才的風氣,尤其讓到禹城創新創業的高端人才感到溫暖。今年4月份,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和新舊動能轉換,禹城選派專業契合度高、服務禹城意愿強的12名博士,掛職科技副鄉鎮長,發揮人才在政策咨詢、科技創新等方面的作用,同時,借助其人脈廣的優勢,以才引才、以才聚才。在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后涂強的引薦下,十里望回族鎮引來了泰山學者、山東大學教授符軍。“符教授是一名基因工程專家,在DNA大分子克隆技術領域的研究處國際領先地位,已經有了在禹城成立生物企業的打算。 ”涂強告訴記者,掛職副鎮長,是對人才政治上的厚待,讓他感到“受尊重”的同時,更增添了一份使命感,“我愿意發揮好粘合劑作用,為十里望與高校院所牽線搭橋,回報這份信任。 ”涂強說。
環境拴人更拴心
優質的服務是引才聚才的潤滑劑。禹城市決策層思路清晰:招才引智不是一錘子買賣,更不能只靠“搶”“挖”,更重要的是拴住人才的心。
禹城愛才強調優化服務:當好人才“店小二”“娘家人”,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有奔頭。基于這一理念,禹城市大力營造宜居宜業的人才生態圈。
招才引智有“精度”——禹城市轉變就人才引人才的引才方式,不管層次高低,不去盲目攬才,深入企業摸“家底”,盯緊緊缺急需,企業“下單”,政府找人,雙向整合企業引才需求、高校成果轉化等信息資源,精準開展校企對接;同時,以“項目+人才”捆綁引進的方式,實現人才、項目、政策等資源有機融合,推動在禹研發項目就地產業化。
護航發展有“深度”——出臺《禹城市“大禹英才”認定管理辦法》,從創新、創業兩個維度,分為A、B、C、D四個層次,對高端人才區別施策,用精準的政策、精細的服務,切實參與進創新、創業的全周期,助推企業做大做強。
生活服務有“溫度”——圍繞需求導向,對人才最關心的教育醫療、住房出行等精準施策,推出“人才綠卡”,實行領導干部“一對一”聯系服務專家制度,配備“一對一”保健醫生,優先辦理落戶手續,直系親屬優先自主選擇中小學校、幼兒園入學。
與此同時,“軟硬”兼施,抓好細節服務,解決人才出行需求,開通禹城至濟南“人才班車”,每周五從市人才公寓發車,周日下午返程,并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山東大學千佛山校區、山東中醫藥大學長清校區設立停車點,方便專家、職工往返。
多管齊下“活”用才
“法博士已經站在了世界蚯蚓產業舞臺的中央。”剛剛當選世界蚯蚓產業聯盟協會副主席,禹城市法博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法月萍自豪感倍增。
蚯蚓渾身都是寶。不但本身有藥用價值,其消化系統還能分泌多種酶,有機物經其分解,是上等的有機肥料。眼下,法博士團隊研發的蚯蚓活性酶植物營養液等產品,已獲6項國家發明專利。“3萬噸蚯蚓活性酶植物營養液能帶來90億元收入,能使300萬畝農田化肥減一半,100萬畝農田實現有機種植。 ”法月萍告訴記者,她們正在倫鎮打造全國首個“蚯蚓小鎮”,一個蚯蚓——蔬菜立體種植養殖大棚的收益,是普通大棚的3倍以上。這引起了全球最大的飼料添加劑生產商——正大集團的關注,并委派副總裁洽談合作。“我的家人全部搬到了禹城,還在這里度過了第一個春節。 ”在法月萍看來,禹城已經是她的第二家鄉。而禹城市干部從上到下誠意滿滿的服務,更讓她感到安心、舒心。“所有人只談服務不談條件;遇到困難,電話可以直通書記市長;蚯蚓小鎮從設想到落地,只用了1年多時間。”法月萍由衷感慨道:“禹城真是人才成長的沃土。 ”
與他有同樣感觸的,還有香港大學博士趙景瑞。 2015年4月,擁有多項發明專利的他,決定放棄山東化工研究院的鐵飯碗“下海”。第一次到禹城考察,就讓他下定了落腳禹城的決心——項目中試需一間層高10米左右的廠房,短時間很難找到,然而只用了1個小時,禹城市就給他安排了4個廠房考察。“那次正趕上周末,本來不抱希望,沒想到禹城干部的工作如此給力。 ”趙景瑞贊口不絕。更讓他沒想到的是,禹城還為他提供免費的辦公實驗場所和中試車間。
研發能力弱、開發市場周期長、買不起貴重儀器設備……這是很多中小科技企業的困擾。然而在山東禹澤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志強看來,在禹城這都算不上問題。
禹澤醫藥是全國率先將仿生酶解技術應用于中藥領域的公司,技術涉及大健康食品、創新藥研發、化妝品等領域,市場潛力巨大。“除項目啟動資金,禹城市還給我們配置了尖端的研發設備,并幫助我們與保齡寶、龍力生物等當地的上市公司開展深入合作,等于還沒開張,就已產生效益。”孫志強告訴記者,多管齊下的幫扶,想不成長都難。
“城市發展要引才,更要拴才。 ”王建國認為,完善人才工作體制機制需要在政策引才、平臺聚才、產業興才、環境留才等方面共同發力,讓引進來的人才繼續“成長發育”,形成城市、企業、人才的三贏。“高質量招才引智要為人才提供全天候、全周期幫扶,為人才解決后顧之憂,才能真正形成人才發展優勢。 ”王建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