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鐘偉本報通訊員劉敏
★十九大報告指出,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要加強理論武裝,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
★我市堅持以宣講隊伍建設為切入點,從組織發動到遴選參賽,從基層宣講到梯隊打造,精心籌劃,認真實施,初步組建了一支“敢講、善講、會講”的百姓宣講團隊,全市宣講的大格局開始顯現。
百姓宣講員(左一)為群眾宣講
從村里新建起的文化廣場說到黨委政府惠民實事,從自家和父母相處談孝老愛親需要注意的細節……針對基層理論宣講空洞說教、枯燥無味,群眾聽不懂、聽不進、不愛聽等問題,我市成立了百姓宣講團。“按照黨的理論大眾講、大眾聽、大眾信的思路,我們把話筒交給群眾,讓群眾在宣講中唱主角,充分發揮宣講員貼近群眾、貼近基層的優勢,用樸實無華的語言、春風化雨的方式,講述百姓事、傳遞正能量。 ”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侯月霞說。
時時有宣講、處處有宣講,除了專家學者講、領導干部講,如今各行各業佼佼者講、單位業務骨干講也成了樂陵宣講工作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群眾唱主角全民海選、優中擇優
“馬橋村,我的家。新時代,變化大,座座小樓平地起,排排綠樹映紅花,小康社會美如畫……” 7月31日,在市中街道馬橋村村口,一場百姓宣講活動開始了,第一個上場的,是百姓宣講員張鳳岐,他說了一段自編的順口溜。
順口溜是“老喇叭”張鳳岐的“拿手戲”,來得快、解民意、接地氣,讓村民們聽得眉開眼笑。
“生活中,同樣一句話,不同的表達方式,往往能產生不同的效果。現在宣講對象分眾化,宣講隊伍也應該來自不同的人群。為此,我們打破傳統的宣講隊伍組成模式,在全社會公開招募宣講志愿者,變‘獨角戲’為‘大合唱’。宣講讓老百姓唱主角,才能接地氣、受歡迎。 ”市委宣傳部理論科科長劉文峰如是說。
按照“全民海選、優中擇優”的原則,我市通過舉辦才藝展示、“百姓宣講”比賽、“道德講堂”等活動,在全市范圍開展“草根”百姓宣講員征集。堅持不設門檻,不限年齡和身份,經過層層上報、組織篩選、單獨交流、征求群眾意見,共選拔出120余名懂理論政策、有群眾工作基礎以及具有表演才能等方面的“草根”宣講員,成立了“百姓宣講團”。
在此基礎上,經過個別考核、綜合衡量,市委宣傳部還以“樂陵大講堂”為載體,積極開展新時代宣講工作,初步建立了理論、政策等5個常規宣講團和冀魯邊紅色文化、工作技能等5個特色宣講團。
這些宣講員中有種植養殖大戶、黨員致富能手、大學生、老黨員、藝術骨干人才等,有剛剛參加工作的大學生志愿者,也有從事教育事業幾十年的優秀退休教師。同時也把各社區共駐共建單位吸納進來,根據單位特點分別成立:計生健康、文明誠信、環境保護、傳統文化等各種形式的宣講小分隊,形成點面結合,切實做到宣傳宣講“到人、管用、有效”。
5月中旬,離退休干部李安甫、李延龍、楊源水等30多名志愿者加入到樂陵大講堂“五老”宣講團。
在前不久的百姓宣講員聘任儀式中,李安甫等人接過百姓宣講員的聘書,他激動地說:“我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大大小小上百場戰役, 11次經歷生死考驗,先后榮獲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朱德獎章、華東二級戰斗英模等13枚獎章。現在老了,就想讓更多人知道那個年代的不容易,珍惜眼下的生活。能成為宣講團的一員,正是我熱切盼望的。”
形式接地氣
理論+文藝,方針政策“唱”出來
“快點走。今天百姓宣講團的來給咱們講故事,還有廣場舞表演吶。”近日,在孔鎮鎮大文家村,附近的居民紛紛呼朋喚友前往村中心廣場集合,不多時,方才還略顯空蕩的廣場就擠滿了人。
當天現場給群眾講的故事有孝老愛親、和睦鄰里、親子教育等內容,表演的廣場舞節目一共有3個。活動持續了2個多小時,直到結束還有不少群眾不愿散去,直問百姓宣講員們“下次什么時候還來”。
結合國家時事政策,用故事、快板、廣場舞等老百姓樂于接受的形式來講故事,是百姓宣講團在長期面向基層宣講中逐步摸索出來的方法,深受群眾喜愛。
“我們是用‘理論+文藝’的形式,把黨的方針政策通過各種形式‘唱’出來,‘跳’出來。 ”劉文峰如是說。
為了在宣講形式上做到多樣多元。一方面,他們用百姓語言,脫離演講模式,實話實說,樸實無華,適當采用方言俚語。另外,宣講員們結合實際環境形式多樣,在機關、學校、企業宣講時,運用投影課件、插播視頻照片;在農村、社區,宣講員有時還帶領群眾跳廣場舞,和群眾拉家常。為增強宣講實效,把理論、政策、道德、文化、法治等內容,進行組合穿插,有時還輔以歌曲、曲藝等文藝形式。通過把一件件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典型故事串聯起來,做到了對象化、大眾化、接地氣、有底氣。
在采訪中,宣講團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樣一個細節,全市1000余個村,每年宣講團大約能走200余個。“今年從1月初到現在,大多時間都在村里,有時候村子之間離得近,一天還能去兩三個村。”“這幾月走下來大概有多少公里啊?”“沒仔細算過。可這一趟趟走下來,我們和老百姓的距離是真近了。”
期期有主題
有針對性的“微宣講”,聽得進、記得住
自從啟動百姓宣講活動后,市委宣傳部早早地就從各鎮街收集故事,從170個故事素材里挑選出了34篇契合今年宣講主題、涉及老百姓最為關注的“十九大精神”“移風易俗”“樂陵好人”“紅色冀魯邊”“綠色環保”等內容的故事,進行重新編輯,最終形成了宣講稿。
“我們不求量,但求質。”百姓宣講團常務副團長、市環衛處宣傳科長信繪表示,他們多開展的是有針對性的“微宣講”,做到期期有主題,有效果,力求讓群眾聽得進、記得住。
在宣講內容上,百姓宣講團嚴格做到三點:一是內容要真實。宣講內容以身邊真實的故事為主線,講百姓親歷、親聞、親為的鮮活故事。二是事例要典型。事例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多層面、多角度地闡釋其內涵實質,傳播正能量。三是要有教育性。宣講內容要積極向上,能夠教育人、鼓舞人、引導人,催人奮進。
宣講團成立后,市委宣傳部積極為百姓宣講員進行宣講培訓。每次集中宣講前,主動聯系所在單位,與有關部門協調,為他們爭取盡量多的學習機會。為提高宣講員對宣講主題的理解和把握,提升宣講技巧,還組織他們與黨校老師進行交流研討,集體撰寫宣講稿,提前設置宣講場景進行演練,對宣講細節逐一打磨。每一次宣講活動結束后,都會召開座談會,對在宣講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溝通交流。
今年26歲的張健是宣講團里最年輕的宣講員,她還是市婦幼保健院的宣傳科長。回憶起剛剛加入時白天忙著保健院的工作晚上準備宣講材料的那段日子,張健直呼壓力太大。
可很快,她就被團里其他宣講員們的奉獻精神所打動。“為了每一次宣講,大家都在認真地備課、學習,一有空閑就聚在一起討論研究,相互提意見。”
不少宣講員一開始總把宣講混同于演講,宣講空泛,在劉文峰等“老宣講員”的指導下,大家都學會了如何理順宣講稿的邏輯,而且在宣講過程中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語速,與聽眾互動。
精心準備的宣講內容自然沒有讓群眾失望。在村里的黨員活動室里、在廣場上、樹蔭下,百姓宣講團帶來的課程里,沒有文件里的條條框框,沒有理論政策中的概括精煉,鄉村振興、生態保護、精準扶貧這些詞語在這些老師的嘴里都變成大伙兒聽得懂的事兒。而基層群眾對于這樣的宣講方式,更是喜聞樂見。“百姓宣講團里的老師講得確實好,要說有什么意見,我就希望他們能多到我們村里講幾次。”云紅街道匡家村黨支部書記趙磊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