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是一場曠日持久的硬仗,如何打贏?“雁飛千里靠頭雁。”在市政府黨組成員,德州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禹城市委書記張安民看來,政府、社會資源給予農村的扶持僅是“外力”,關鍵在激發農村黨支部書記的“內生動力”。
禹城市主動尋標對標,9月10日至14日,遴選百名農村黨支部書記南下浙江桐廬,5天、4堂專題授課、14次現場教學,圍繞基層黨建、鄉村旅游、產業經濟、集體增收、農村生活環境治理等課題,找差距、補短板、學經驗。桐廬將青山綠水、閑置村舍這一“沉睡資源”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資本”,理念之新、魄力之大,讓百名農村黨支部書記眼界大開的同時,切切實實更新了觀念,取得了鄉村振興的“真經”,催生了奮起直追的干勁。
“視覺震撼、思想震動、精神振奮”
走進桐廬田野鄉間,青山綠水環繞之中,到處是白墻黛瓦的徽式建筑、干凈古樸的街巷,處處散發著濃濃江南式“鄉愁”,古村、古樹、古祠堂、古戲臺……構成一幅幅淡雅清新的水墨畫卷。
好山好水,這里的鄉村何愁善治?起初,有些學員并不以為然。然而,隨著學習的加深,他們的觀念卻有了180°的轉彎。
他們看到,桐廬的很多農村也面臨著“空心村”的失落,閑置住宅、廢棄老屋的尷尬。但與別的地方不同的是,他們并沒有一拆了之。
針對城里人對農村好山好水好空氣和恬靜生活的向往,桐廬提出打造“城里人第二居所”、實現“空心村二次創業”的口號。利用閑置的農房興辦農家客棧、鄉村酒店、高檔民宿,或租給城里人,盤活了農村閑置資源,推進了美麗鄉村建設,增強了農村集體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僅在參觀學習的荻浦村,有特色的民宿就有20多家,農家飯館30多家,年接待游客數十萬人,鄉村旅游收入1000多萬元。放眼全縣,2017年,鄉村旅游收入更是高達6.28億元。
實打實的收入,讓禹城學習團受到強烈震撼,也為他們敢于創新的意識所感染。禹城市房寺鎮房寺街黨支部書記姬秀全用“視覺震撼、思想震動、精神振奮”12個字形容自己的感受,他說,同樣面臨空心村、閑置房,桐廬人就能蹚出新路子,跟他們相比,我們的創新意識遠遠不夠,回到禹城,要抓緊研究盤活閑置資源的辦法。
學習期間,桐廬縣委黨校常務副校長王興春、環保局副局長方文劍、旅游委員會副主任來力分別圍繞鄉村振興、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全域旅游等作了報告。
專家、領導們傳授經驗不夸大、不保留,坦誠布公之中,頻頻拋出干貨,書記們聽得過癮、解渴。學習團從抽絲剝繭的講述中,找到了“美麗中國桐廬樣本”的答案:鄉村振興不是簡單的經濟發展,還包括了農村文化、治理、民生、生態等在內的發展水平的整體躍升。桐廬一個個“小而美”鄉村的背后,既有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的始終堅守,也有十幾年“一張藍圖繪到底”,持續修復生態環境、優化農村生活環境的決心。
安仁鎮藥王村黨支部書記王延才說,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奮斗出來的。禹城雖然沒有山水,但是有一望無垠的肥沃土地,如何拿出恒心持續放大優勢,將是今后深入思索的問題。“有景看、有活干、有錢賺。 ”辛店鎮大秦村黨支部書記秦慶文告訴記者,桐廬以好山好水好空氣為依托、原汁原味生態為賣點,美麗生態成功轉化為農民增收、經濟發展的新源泉,這讓他欽佩的同時,也下定決心,在大秦村現有的真人CS野戰基地等游樂點基礎上,再從人居環境上下功夫,讓前來游玩的城里人,既玩得盡興,又吃得健康、住得愜意。
每一個專題都像量身定做
在禹城,有1000多個行政村、1000多名黨組織書記,但這次能有機會到浙江桐廬培訓的只有區區百名,這是禹城市委精心遴選后的結果。禹城市委副書記劉洪貴告訴記者,這100個村都是禹城鄉村發展的排頭兵,發展后勁足,基礎條件好,具備對標學習的“底子”。
機會難得,這百名支部書記既是帶著組織的重托,更是帶著29萬禹城農民對過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來的。市中街道老城南街村黨支部書記高德元說,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讓我既高興又糾結,高興的是政策含金量高,糾結的是不知道從何入手、如何發揮黨支部堡壘作用。這次培訓,為我解開了很多謎團。“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位于錢塘江上游、地處浙江西北部的桐廬,自古就以以其秀美山水而聞名,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獨樹一幟的山水風光,吸引著歷代的文人墨客流連忘返。
景色雖秀麗,但學習團知道:南下桐廬,不是來看景的。
整整5天的學習,豐富的培訓內容、較強的針對性,有學員直呼“每一個專題都像為我們‘量身定做’的”。日程安排緊湊而充實,學習團白天聽課觀摩,晚上分組討論,每天都到晚上八九點。在每個現場教學點上,一下車,學員們就趕緊掏出手機,將一條條鮮活的制度、鮮活的標語拍攝下來,細細品味。
5天的時間,學習團馬不停蹄地走過十幾個現場教學點,油然而生危機感、緊迫感。禹城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建軍說,學習之前,不少村黨支部書記“牛”著咧,與很多村相比,他們的確干出了不小的成績,但桐廬帶來的震撼,讓不管是資歷最老的還是最“牛”的村黨支部書記都服氣了。
不少村黨支部書記感慨:一比才看出境界、看出差距。與桐廬鄉村那股永不知足的闖勁相比,自己太容易知足了。下一步,他們將對標桐廬的鄉村,打破畏難發愁情緒,走出小富即滿的自我束縛,爭取在全省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中作出貢獻。
讓新觀念的火種在禹城燎原
從桐廬十幾個鄉鎮轉下來,帶給學習團的震撼是猛烈的。桐廬在鄉村振興上出實招、新招,讓人目不暇接。該怎么學,回去該怎么干?
學習團一路討論、一路思考。
學,就學桐廬人“十年磨一劍”的韌勁和闖勁。莒鎮村黨支部書記高興峰說,這里不少農村曾經也是“蒼蠅滿天飛,死豬滿河床”,桐廬是花了10年時間打造了美麗鄉村,20年時間打造了美麗新城。我要學習他們“逢山開路、逢水架橋”的開拓精神,帶領莒鎮村群眾闖出更多致富路。
學,要學桐廬人敢于創新的意識。房寺鎮賈集村黨支部書記李希和說,房寺鎮是一個擁有1400年歷史的古鎮,典故、傳說很多,與桐廬很多村莊相比毫不遜色。桐廬人善于將歷史文化資源開掘出來,轉化為吸引游客的亮點,這對他的觸動很大。
學,還要學桐廬人探索出來的硬招式。為啃掉農村垃圾分類這一硬骨頭,西武山村探索出了一條“垃圾兌換生活用品”的好辦法,并賦予了一個極具地域特點的名稱:雞毛換糖。高德元說,近年來,老城南街900多畝土地全部流轉給德州高新區的企業,農民上樓,村民變居民。但是舊有的生活習慣沒有改變,社區垃圾處理,讓他很頭疼。“雞毛換糖”的做法,讓他耳目一新,回去打算立馬借用這一模式。
眼下,禹城學習團已經歸來。在張安民看來,鄉村振興是一個系統工程,僅靠一次學習,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但是,百名支部書記帶回來的新觀念、新思想,卻可以像火種一樣,在禹城大地燎原。
辛寨鎮黨委副書記梁瀟表示,德州市唯一入選山東省38個鄉村振興示范社區的梁河社區就在辛寨鎮,這既是一項光榮的任務,更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我將把桐廬之行的學習成果全部帶回去,在全鎮村黨支部書記中開展講、學、幫、帶,持續放大學習成果,用好難得的歷史機遇,打造鄉村振興的辛寨樣板。 ”梁瀟說。
□本報記者任立松本報通訊員李麗峰李月畢彥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