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磊(左三)指導徒弟制作模具
□本報記者鄧靜本報通訊員賈鵬
“模具精度要求極高。舉個例子,一根頭發的粗細大約是0.08毫米,而模具精度要求達到0.02毫米,僅為頭發的四分之一。如果尺寸上出現了細微差錯,不但費工費料,而且生產出的產品會成為殘次品。”近日,在樂陵亞薩合萊國強(山東)五金科技有限公司,工段長、二級技師趙磊給學徒指導模具制作時說。
趙磊從事門窗模具制作20余年,是行業公認的大拿。他先后獲評全國勞動模范、山東省首席技師、山東省五金行業明星工匠技師等稱號。
“拼命三郎”練就高精度開模
國強公司的執手類產品一度以鋅合金為原材料,成本高、競爭力弱。為擺脫這一困境,公司購進鋁合金壓鑄機,下定決心轉型,但如何開制鋁合金模具卻難住了眾人。
鋅合金與鋁合金在熔點、加工溫度、加工工藝和壓鑄設備上都不同,模具設計起來大相徑庭,難度極大。起初,國強公司找到與之開展校企合作的齊魯工業大學、山東建筑大學等高校尋求解決辦法,但高校專家也一籌莫展。于是公司找到了趙磊,他二話沒說,接了這一艱巨任務。
為解決易出現的粘模、氣孔缺陷等問題,趙磊翻閱了大量資料,邊學邊干。經過一個半月的反復試驗,在改進模具進料、溢料、排氣系統和壓鑄工藝的各項參數后,趙磊終于研制出公司首套高精度鋁合金模具。當年投入生產后,所有用鋁合金為原材料的產品利潤增長了50%。
一次,國強公司接到合作單位海爾公司的求助,海爾公司一新款冰箱把手模具急需修整,并且需要打造出至少5個產品參加一周后的新品發布會。公司第一時間把任務交給了趙磊。沒有模具圖紙,趙磊就用卡尺、萬能角度尺等進行手工測繪,按1:1的比例制作出圖紙,整整2天3夜,他精準修整了模具,并成功制作出500個產品。第3天,走出車間的趙磊一頭栽倒在地,后經醫生確診為心肌炎,他僅休養了2天就重新返回了工作崗位。
國標鑄造公差執行CT4、CT5、CT6標準,以制件尺寸100毫米為例,嚴格尺寸公差為0.22毫米,特殊制件的個別高精度尺寸控制在0.14毫米。而趙磊開出的模具精度可以達到0.02至0.05毫米,遠遠超出國標。同時,他開出的模具使用壽命長,生產出的產品質量穩定,年可為企業節約成本300多萬元,效率提高30%。
20余年癡迷“鐵疙瘩”不改初衷
與趙磊同一批入廠的人,如今好多進入到企業駐外辦事處或管理層。但趙磊一直堅守在生產一線,不是沒機會走,而是他不想走。
20余年的堅守,讓趙磊對“鐵疙瘩”有了感情,在他眼里,每一個模具就是一件藝術品,他全身心投入到模具技術研發,解決了一項又一項技術難題,樂此不疲。
壓鑄制件起毛刺問題是長期困擾壓鑄行業的一個頑疾,國強公司也不例外。以前為了修毛刺需要300余名修件工。為了更省工、省力,趙磊帶領團隊反復試驗,歷時1年多終于攻克這一頑疾,研制出無毛刺生產模具的制造方法和工藝,讓修件工縮減至20余人,且產品質量大大提高,每年可為公司節約資金120多萬元。
工作之余,趙磊“啃”了200多本專業書,直到今天他還天天堅持學習,經常到南方相關模具生產廠學習,多次參加模具制造會議,跟專家學習制模知識。每套模具設計生產出來,趙磊都會到生產線上去驗證。有的模具設計不錯,生產的產品也合格,但驗證后發現還有更好的設計時,趙磊就會將其不斷改進,力爭讓模具更完美。
20多年來,趙磊先后研制開發模具1000多套,開展技術攻關100多項,為企業創造產值上億元。國強公司能迅速躋身中國建筑五金行業龍頭地位,趙磊功不可沒。
讓工匠精神薪火相傳
田岳鵬是趙磊的徒弟,曾獲德州市“五一勞動獎章”“樂陵市金牌職工”等多項榮譽稱號。談起趙磊,田岳鵬說:“趙師傅把積累多年的經驗、學到的理論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我們。從他那里,我學到了很多真本事。 ”
2006年至2010年,正是國強公司技工“青黃不接”的時候,趙磊主動挑起了帶徒弟的“大梁”。模具工帶徒弟都是在接到生產任務后的實際操作中進行的,累心不說,學徒工效率低還極易影響工期進展,但趙磊從沒抱怨過。帶徒弟時,性格隨和的趙磊總是顯得“不近人情”,提前與他們“約法三章”:“我不下班,誰也不能下班;我不吃飯,誰也不能吃飯。 ”
為了趕工期,模具工師徒加班加點是家常便飯。帶徒弟期間,趙磊晚上10點之前沒回過家。模具出了問題,趙磊就把大家召集在一起,由每個人提出解決方案,讓他們在思索、領悟中迅速掌握制作模具的要領。
模具工崗位苦、累、難,很多人堅守不到最后,但趙磊帶過的徒弟,有三分之二堅持了下來,留在了模具生產一線。趙磊直接培養了20名徒弟,他們都在各自崗位上做出了不俗的成績。趙磊說:“模具被譽為‘工業之母’,沒有工匠精神,便制不出一流的模具,更生產不出一流產品。我希望模具行業的工匠精神會在一代人一代人的努力下,薪火相傳。越來越多的人愿意把精力投入到模具深度研發與創造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