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鄧靜本報通訊員張洪星
“全市農業部門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強力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再創農業農村發展優勢,切實打好打造鄉村振興戰略齊魯樣板主動仗,實現德州鄉村振興的率先突破。”市農業局局長郭平銀表示。
40年前,改革開放從農村開始,從農業起步。 40年間,我市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德州特點的農業發展新路徑,全市“三農”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今天,站在新的起點,德州農業再次闊步前行。
農業結構調優,發展路徑拓寬
我市始終是全國重要的糧食、棉花、蔬菜生產基地,特別是近年來,通過“放心農場”建設、推進糧食綠色高產示范創建等活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升。
2015年1月,我市被農業部列為第三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同年,《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出臺,我市被納入其中,并定位為“一區四基地”。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我市在農業發展的征程上不斷走出新路子、實現新突破。
郭平銀介紹,2017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1564.3萬畝,總產178億斤,是1978年(24.4億斤)的7.3倍,連續九年“畝產過噸糧,總產過百億”;蔬菜生產由粗放式經營發展為精細化、規模化經營,由品種單一、季節性生產發展為名優特稀品種齊全、設施蔬菜全面發展,由供應短缺走向供應相對充裕,2017年全市蔬菜總面積穩定在300萬畝、總產 1200萬噸;水產養殖業從無到有,從粗放走向精養,從常規走向名優,改革開放初,我市水產品總產量僅為0.1萬噸,2017年,全市水產品產量11.5萬噸。
郭平銀表示,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德州農業突破了“以糧為綱”這一農業發展理念的束縛,逐步實現了由以糧為主的小農業向農業內部協調發展的大農業轉變。特別是近年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創新局面,供給體系的質量效益明顯提高。籽粒玉米近兩年累計調減種植面積40多萬畝,豆類、薯類等作物面積增加30多萬畝。自2016年提出整建制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目標以來,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農產品品質不斷優化。
產業化經營水平提升,農民收入更加多元化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市以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拓展農民增收途徑為目標,全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壯大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農業產業化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郭平銀說。
截至2017年底,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840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7家、省級45家。農民合作社14438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50家、省級示范社247家。家庭農場2548家,其中省級示范農場18家。初步形成了糧食、油料、蔬菜、畜禽、乳制品、功能糖、現代種業、板材家具、果汁飲料等10余個特色產業體系。
隨著中央、省農業三產融合的推進,我市進一步加大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力度,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智慧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目前,創建省級及以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9個,省級生態休閑農業示范園區5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主體達到715個,實現營業收入25億元,帶動2.3萬農戶收益。
智慧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去年10月份,臨邑縣首個“智慧農業產業園”項目正式投入運營,總投資1.7億元,建設總面積7.38公頃(111畝)。當前產品已陸續上市出售,每天產量在12噸左右,主要銷往北京大中型超市。
產業化經營水平的提升讓農民收入更加多元化。2017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89元,是1978年(47元)的284.9倍。
科技支撐不斷強化,農業邁向高質量發展
科技是農業發展的突破口。改革開放40年來,我市農業科技的支撐能力不斷增強,農業實現由“靠天吃飯”向“靠科技發展”,由“藏糧于倉”向“藏糧于技”,由“廣種薄收”向“科技增效”的轉變。
建立起“一主多元”農技推廣體系。著力加強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建設步伐,建立健全了公益性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目前,全市建立健全了縣、鄉級農技推廣機構220個,覆蓋所有鄉鎮。初步建立以市、縣、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為主,農民合作組織、農業科研等單位共同參與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目前,我市平均每年多渠道培訓農民110余萬人次,服務面積2000余萬畝次,實現了萬畝區有技術專家、千畝片有技術骨干、百畝田有技術標兵。
對外合作方面,實施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省農科院的院地合作模式,邀請知名專家來我市指導授課30多人次,深化合作項目20余項。
目前,全市小麥、玉米、棉花三大作物良種普及率達99%以上,農業科技貢獻率由2002年的48%提高到目前的55%。“下一步,我市將以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功能糖類公共實驗室等農業類國家級研發實驗室(中心)為引領,積極爭取國家級涉農科研機構、企業在德州布局分支機構,加快推進農業龍頭企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打造人才聚集高地。同時,深化與巴斯夫集團、荷蘭瓦赫寧根大學、中國農科院以及國際國內大型企業的合作,引智育才,為我市鄉村振興凝聚強大力量。 ”郭平銀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