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兒時河溝里捉魚
文/袁文良
近日回到老家北京市的鄉下,聽說村東邊幾乎干涸了二十多年的潮白河由于上游放水又有了水了,里邊又出現了成群的魚兒。
在我的印象中,潮白河是十分美麗的。瀠瀠繞繞的河水歡快地向南流淌,無名的墨綠色水草在河底招搖,一些大小不一、有名的無名的魚兒自由自在地在水草中穿梭閑游。想到這些,專門于一個午后來到河邊,看著那嘩嘩的流水,四十多年前在河汊汊里捉魚的情景又浮現在眼前。
當時,我也就十來歲的樣子,在潮白河里捉魚,并不是因為有趣好玩,大多是為了充饑解饞。那時候,由于家里人多,一年到頭很難放開肚皮吃上一頓飽飯,就更不用說美美地吃上一頓肉了。于是,當聽說有人用魚網在河里撈到魚時,便與鄰居的鐵蛋哥商量好,在放學打豬草時到河里捉魚。不過,我們小孩子捉魚肯定是不敢到河水深的地方去了,一般只是在河邊的水草中進行。至于說捉魚的工具,自然是沒有魚網的,只好用盛豬草的柳條籃子。
捉魚時,先脫掉鞋子,并把褲腿卷得高高的,或直接把褲子脫掉,然后躡手躡腳地下到河里,把柳條籃按向水底,稍過一會便猛的提起,總會有三五條小魚成為我們的戰利品。當然,有時籃子里也會空空的。那時捉的最多的一種魚是尾巴帶有紅色的小鯽魚,煞是好看,我們稱其這“鯽瓜片子”。如果運氣好,有時還可以捉到個頭不大的小白條,我們稱之為“黃瓜魚”。當然,如果發現個別的溝汊汊中有魚,我們就會共同把這個溝汊汊臨河的一邊用泥巴圍起一個圍擋,然后把里邊的水淘干,或多或少的魚便無處可逃,乖乖地讓我們撿到籃子里。然后再把圍擋打開,讓河水和小魚再重新進來。如此反復兩三回,其收獲明顯會增加許多。
每次捉魚回家,媽媽都在院子里將魚殺好、洗凈,然后到灶間加工。大一點的或清燉,或紅燒,小一點則做成酸湯魚,或炸成魚干。這種做法都香氣十足,讓人口水不斷,但最好吃的還是炸魚干了。小小的魚兒一炸,色澤金黃,外焦里嫩,原汁原味,連刺都酥了,咬在嘴里,又脆又香,令人回味。因為我是捉魚的“功臣”,爸爸媽媽總是把最大的夾給我,讓三個弟弟妹妹羨慕得不得了,央求我下次帶他們一起去。
如今,四十多年過去了,改革的成果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再不用到河溝河汊里捉魚解饞充饑了,即使是大人,也很少有人用魚網到河里去捉魚了。因為市場里各式各樣的魚應有盡有,花上幾個錢就能買上一條,而且賣家會根據你的要求給你殺好剁好,回到家直接下廚加工即可,可謂是方便至極。
面對如此的變化,有誰不從內心感慨改革開放的巨大成果呢?
電話/微信:13598831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