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情緒管理法,重建親子關系
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俞榮
寒假臨近,很多家長在德州晚報咨詢群里留言,請老師支招該怎樣遠離“熊孩子”,是報輔導班、學習班合適,還是送到爺爺奶奶家?因為將“熊孩子”留在身邊,不出三日就會重演每次假期里的“雞飛狗跳”。
多名咨詢師對此給出建議,寒假是非常寶貴的與孩子相處、增進感情、了解彼此、共同陪伴的時間,與其想辦法將孩子“打發”出去,不如思考如何在這個寒假成為更加優秀的父母。心理咨詢師表示,家長要控制好自己的“臉色”,孩子才能乖巧可愛。
【案例】
不發火不寫作業,“吼”成溝通方式
劉女士稱自己脾氣很好,平時在單位和同事們都和和氣氣,但面對讀二年級的兒子時卻脾氣火爆。“比如他寫作業磨磨蹭蹭,邊寫邊玩,不讓我在旁邊看著,可是我一離開他就開始玩手指頭、愣神。才上二年級,作業就寫到晚上10點多,而別的小朋友在晚飯前就寫好了。我每天白天上班,還要陪著他熬夜寫作業。”劉女士氣憤地說,經常看到兒子手里握著筆發呆,腦子里不知道想些什么,就忍不住發火了。
而且根據以往的經驗,劉女士也總結出了兒子的特點,溫柔地催不管用,只有看到媽媽真的發火,才會加快速度。久而久之,劉女士養成了“吼孩子”的習慣,這也成為她和孩子溝通的方式。
分析
很多家長對孩子生氣發火的原因是“望子成龍”、“恨鐵不成鋼”,基于動機的“正義”,家長們不認為對孩子情緒失控有問題,反而把情緒失控當做“利器”,讓孩子成為自己認為對的樣子。
想緩和與孩子的關系,卻更加疏遠
宋先生是某企業的秘書,工作忙碌,習慣了爭分奪秒的生活,平時和女兒相處的時間非常少。最近女兒在關于父愛的作文中,寫到自己對父親印象很少、很模糊。班主任因此特別打來電話,希望宋先生多陪伴孩子。
為此,宋先生嘗試著去與女兒獨自相處,卻發現自己無法當好“爸爸”的角色。“那天我送她去上學,她起床表現比較好,沒有賴床。但早餐時雞蛋半天也剝不完,又嫌粥燙。臨出門時書包又沒整理好,看她磨磨蹭蹭的樣子,我忍不住發火了。”宋先生說自己發脾氣后就后悔了,還覺得女兒好像更怕他了。他十分想在寒假里緩和自己與女兒的關系,希望報親子班學一學。
分析
“愛之深,責之切”的情緒失控為“愛的引爆”,家長也有生氣的權利。但家長要想到,自己本來希望給孩子好的東西,而生氣是一個壞的榜樣,因此生氣并不是聰明的教育方式。
孩子有情緒爆發出來,家長更生氣
林女士是一位全職媽媽,家有小學二年級的大女兒和2歲半的小女兒。最近一次對大女兒生氣是因為她吃飯時打翻了飯碗。林女士說:“當時她自己也嚇了一跳,趕緊撿了起來。可我在照顧小女兒,看到她這樣有些煩,在她問我怎么辦時,我就不耐煩地嚇唬她要把她吃掉。”結果大女兒從小心翼翼變為情緒爆發,林女士一直以“慈母”來要求自己,但那天看到女兒用情緒對抗自己,忍耐的火氣終于傾泄而出。“寒假里想讓大女兒去奶奶家住一段時間,家里兩個孩子,我肯定照顧不好,如果再出現這種母女全部情緒爆發的情況,我都不知道該如何收場。”林女士懊惱地表示,她覺得只有讓兩個孩子都得到很好的照顧,自己才算盡到母親的責任,擔心控制不住自己情緒,想要逃避。
分析
面對怒氣沖沖,或者試圖頂嘴反抗的孩子,一些家長會跟著生氣,變得針鋒相對。日積月累的家庭矛盾,隨之的不良情緒釋放讓我們無法自拔。而這些不良情緒的釋放可能暫時讓孩子懼怕,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會效仿了父母的情緒表達方式。逃避不是辦法,要遵循“愛的原則”去面對孩子的情緒。
【專家支招】
“五色”情緒管理法,享受寒假親子時光
喜、怒、哀、傷、悲、恐、懼是每個人的基本情緒,當心理需求被滿足的時候,會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當心理需求未被滿足的時候,我們會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子女教育中也是同理,孩子的表現以及發展與家長期待不相符,就會產生失望,表現可能就是擔心、傷心,甚至憤怒。向各位家長介紹一個“五色”情緒管理方法,讓大家能在寒假的親子時光里和諧相處。
和顏悅色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無論是在自己、親戚、朋友家里還是在公共場合,當你要對孩子說什么的時候,請試著蹲下來,讓自己與孩子處在同一高度,用你的手握住孩子的小手,用親切的目光看著他,然后和顏悅色地對孩子說出你的要求。
孩子的可塑性很強,父母處理事情的態度溫和而堅定,以健康、穩定的人格去潛移默化影響孩子并幫助孩子學習控制情緒。相信會在孩子的內心灑下燦爛的陽光,幫助孩子養成樂觀積極的心態。
不動聲色
小孩子會給大人帶來很多快樂,也會惹出不少麻煩。比如家里來客人時,大人只顧著說話,孩子有失落的感覺,會故意“不聽話”,敲敲打打制造噪音,扮鬼臉在眼前跑來跑去,希望借此引起大人的注意。
這時,千萬別惱,你要視變不變,視亂不亂。輕輕地搖搖頭,或悄悄地對孩子瞪瞪眼睛,孩子就會明白的,完全沒有必要大聲說出來。還可以提前告知孩子,達成默契,就當成是你們之間的小暗號:“一會兒客人來了,如果你看見我搖頭,那就說明不能那么做;如果我點頭,那就是同意了。”孩子會覺得有趣,樂于聽話。當客人走后,要及時表揚,具體地說出哪些做的好,強化好習慣。
察顏觀色
孩子情緒低落,不如往日活潑,自然而然伸出手去,放在孩子的額頭上,是不是發燒呀?看到孩子食欲不佳,在飲食上注意少油膩,熬梨湯降火;玩電腦時間長了,孩子不停地眨眼睛,你會輕拍孩子的身體給予提醒。我們要了解孩子,必須多跟孩子親密接觸,從他的語言及行為中體察他的想法、喜好和內在需要。
當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與好朋友或心愛的寵物分離時,情緒會低落、會難過半天。如果我們沒有看到,不理不睬,或者只是一味地告訴他“沒關系,你是男子漢,堅強一點”,“這有什么好難過的”,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一點都不能體會他的心情。若父母說:“你很難過吧?我要是你也會舍不得的。”相信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平分秋色
做一個童心未泯的家長,拋開“大人”、“長輩”等身份。尊重孩子,平等相待,像好朋友一樣。
大人會把好吃的留給孩子,孩子認為那就是我的。朋友間有好吃的都要相互品嘗,孩子因此學會了分享。大人會忍住辛苦,也要照顧好孩子。朋友則會示弱,“頭疼,寶寶幫我揉揉就好了。”孩子因此學會了關心別人。大人想要多多地賺錢,給孩子創造最好的條件。朋友會享受生活,閑暇之余,哪怕把舊報紙揉成球踢來踢去,孩子也會笑得像一朵花,這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歡樂。
直言正色
立規矩往往會讓孩子感覺受到了束縛,他們會用哭鬧、發怒、摔打等行為反抗。這時,我們要給孩子講明白,如果他們做得過頭了會發生什么。直言正色并不是讓你懲罰、恐嚇、打罵孩子,而是平靜而堅決地提出要求,堅持自己的主張。
給孩子立規矩,信號要明確,指令要簡短,內容要清晰。如果小家伙認為有商量的余地,他們可就不會把你的規則當回事了。只要我們認真,堅持正確的做法,孩子是不敢輕易越雷池一步的。這樣,他們就懂得在規則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緒,養成良好的習慣。
【心理咨詢師有話說】
家長情緒平和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還有很多時候,家長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很有可能是跟自己的童年息息相關,和原生家庭緊密相聯。小時候父母為人處事的方式和情緒的表達,無一不影響著我們性格脾性的形成。火爆性子的父母養著火爆脾氣的孩子,溫和的父母養著溫和的孩子。
因此,作為家長也不要過多地苛責自己,允許自己偶爾犯錯誤,畢竟家長也是在不斷成長。更不要以為發脾氣是愛,真正能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才是真本事,才是好父母。
父母的情緒平和,可以說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用平和的情緒,在孩子的心里種下一樹繁花,不僅能夠讓孩子感到溫暖,也能為他人開出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