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三尺講臺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到拓展信息化多媒體教學、開辟研學之旅等教育新模式;從一個班級、一個教室的固定教學模式,到大膽的開展“同步課堂”“選課走班”;從城鄉教育資源不平衡到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近年來,我縣全力促進教育資源均衡發展,以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創新工作思路,促進教育內涵提升,實現了質的飛躍,請看——
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新突破
近日,走進仁里集鎮松林趙小學,紅白相間的新教學樓替代了以前低矮潮濕的平房,寬敞明亮的教室、圖書室、科學實驗室、音體美器材、多媒體設施一應俱全。
農村辦學條件的提升,得益于全縣實施的校園設施綜合提升工程。近年來,我縣全力促進城鄉教育均衡化發展,持續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全面提升農村辦學條件。同時,為逐步解決“大班額”問題,我縣連續三年在全縣投資8.69億元建設24所學校,新增學位20065個,班數423個,2017年已經全部投入使用。在城區,2018年又相繼實施了第二實驗小學西校區、第三中學、齊河職專等改擴建工程;在鄉鎮,2018年,投資14億多元,按照“標準化、樓房化、塑膠化”的標準,實施了新改擴建鄉鎮農村教學點等工程,全面提升農村教育教學條件。我縣在大力改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教學環境的同時,還在全市率先建成了每個鄉鎮一所省級規范化幼兒園,讓農村娃娃不輸在起跑線上。
在宣章屯鎮中心小學,一股現代化的氣息撲面而來:來自宣章屯鎮中心小學二年級的孩子正在利用網絡聽音樂課,通過網絡給孩子們授課的老師是縣第二實驗小學的音樂教師解輝。據宣章屯鎮中心小學校長王業強介紹,根據鄉鎮音美教師缺乏和專業教學水平不高的現狀,縣教育局統籌利用學校錄播室,請縣直學校優秀教師執教優質課,通過網絡,讓全縣孩子同時聽課,鄉鎮教師可以邊輔導邊學習,鄉鎮學區學生享受到了縣城學生的課堂待遇。
在提升校園硬件設施的基礎上,為有效推進城鄉教學質量均衡發展,我縣通過推行“同步課堂”、送課下鄉、組建城鄉教研共同體等多種方式,讓孩子享受到了更加優質的教育。
創新教研方式提升教育內涵
2018年 9月,第一實驗小學2014級八班開展了“紅領巾尋訪優秀傳統文化”——“三孔”文化研學旅行活動,同學們在活動中認真學古禮、習禮儀、拜先師、誦論語、游三孔,該班學生紛紛表示,研學之旅這種行走中的教學模式,不僅讓他們切身感受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收獲了在傳統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和珍貴而美好的回憶。
走進第三中學的信息化教學試點班,每個孩子面前都有一個平板電腦,每個平板電腦都和老師的網絡平臺相連。當學生做題后,老師便可同時獲得所有學生的答題數據,這就為老師整理錯題、統計學生知識薄弱點提供了數據支撐。
在山大永鋒實驗學校,一場激烈的辯論賽正在進行,學生們正在討論關于什么樣的人能稱之為大丈夫,這是李老師為了讓學生學好《孟子二章》課文,設計的一堂生動別樣的課程,讓浸潤教育代替了灌輸教學。
根據高中學生自主申報和學校師資配備情況開展多次模擬,生成適合學生升學和發展的14種學科組合(理化生、理化地、化史地、理化史、政史地、化生史、化生地、化政史、化生政、理史地、理化政、理生地、生史地、理生史共14種組合),每個組合按三科賦分成績由高到低排序,按55人編排班級實行選課走讀。師生共同在“省教育云服務平臺”上填報綜合素質評價情況,保障評價的科學性和發展性。
……
從小學到高中,我縣教育教學工作從不缺乏創新的基因:我縣堅持把引進優質教育資源作為提升教育發展質量的重要途徑,先后與山大、山師、北大培文等教育集團合作,開展集團化辦學,廣借外力,激發內涵,促進辦學質量整體提升;深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創新特色教育、推進多樣化教學等方式,改變傳統教學模式;通過購買服務形式組織中考體育考試等,開展健美操比賽、田徑運動會、籃球、足球比賽等大型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我縣還大力推進職業教育,加強省示范校建設和品牌專業建設,與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山東信息職業學院等6所高校合作,開設10個專業的五年制大專班,提高學歷層次,拓寬就業渠道;加強校企合作,與遠大特材、奇瑞新能源汽車等近10家企業簽訂“訂單班”協議,為企業培養“零距離”人才;發揮市人社局定點培訓中心優勢,開展特種安全作業、家政等多形式、多層次培訓和社會化服務,不斷滿足社會需求。我縣在推進教育改革,激發創新活力上,將轉變教育理念、強化教育內涵建設上下功夫,全力推動了各學段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從而提升了全縣教育現代化水平。
提升師資素質 讓課堂持續迸發活力
2018年,全縣教師招聘180名,堅持學校自主招聘和社會公開招聘相結合,全部要求是全日制普通高校大學專科學歷及以上文化程度,嚴格組織考試并簽約,提升隊伍專業素養。
關注全員教師的培訓,聚焦問題開展學科專業培訓。借鑒德州市舉辦授課能力和命題能力培訓的成功經驗,我縣利用山大附中、山師等優質資源,開展初中小學各個學科的課堂教學能力培訓活動,同時,根據縣直學校骨干教師資源,分學科建立教師研修基地,成立專家教師團隊,設計包含聽評示范課、教師講座、參加教研活動、備課上課展示、考核評價等培訓要素,并且進行培訓效果網絡調查,隨時調整培訓內容。
我縣廣泛開展教學研究,舉辦全縣教改大講堂、健全學校教研等活動,培養了一批青年教師。每學期開展全縣集體備課活動,理清全冊教材,以學校為單位,分配教師備課任務,團隊合作,制作課件。全縣教師展示備課課件,同年級教師學習,互相評價備課質量,集中備課課件,形成資源發至學校,教師進行二次備課,形成個性教案,再實施課堂教學。開展初中課堂教學大比武活動,每學科前兩名的優秀教師執教示范課,集體備課、研討交流、聽課評課各個環節都成為教師成長的土壤。
為了優化學科教學模式,我縣集中智慧,形成縣域教學資源。“先入模,再出模”的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路,已經被很多學校證明是成功的。在廣泛征求不同層次教師建議,建立教研員隊伍,引領學科教師構建新授、講評、復習等類型的課堂教學新模式,采取合適措施進行推廣。“教研員必須提前做好規劃,利用各種教研活動機會,每學科每冊每節教材都要形成一套包含教案、學案、說課課件、講課課件、課堂檢測等內容的教學資源。這些資源要比網上的東西更實用,更具有親和力,老師們更容易接受。資源一旦成形成套成系統,勢必會提升全縣教師的備課和執教水平。 ”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劉成升說。
記者 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