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心“家庭藥箱”常備藥的爸媽們注意了,有12種大眾藥以后可以酌情自行選購,不需要再憑醫生處方。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19日發布公告,補腎潤肺口服液、定坤丹、黃芪精顆粒、小兒柴桂退熱顆粒、維生素B12滴眼液、銀黃顆粒等12種藥品由處方藥轉換為非處方藥。也就是說,以后市民將可在藥店購買到這些藥物。
非處方藥是指為方便公眾用藥,在保證用藥安全的前提下,經國家衛生行政部門規定或審定后,不需要醫師或其它醫療專業人員開寫處方即可購買的藥品,一般公眾憑自我判斷,按照藥品標簽及使用說明就可自行使用。非處方藥在美國又稱為柜臺發售藥品(over the counter drug),簡稱OTC藥。這些藥物大都用于多發病常見病的自行診治,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頭痛、發熱等。為了保證人民健康,我國非處方藥的包裝標簽、使用說明書中標注了警示語,明確規定藥物的使用時間、療程,并強調指出“如癥狀未緩解或消失應向醫師咨詢”。簡言之:可自行根據需要選購。
目前國家對非處方藥實施分類管理。非處方藥分為甲、乙兩類。經營處方藥、甲類非處方藥的藥品零售企業應當配備執業藥師或者其他依法經資格認定的藥學技術人員。經營乙類非處方藥的藥品銷售企業,應當配備經設區的市級藥品監督管理機構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直接設置的縣級藥品監督管理機構組織考核合格的業務人員。
家庭必備寶寶常見疾病非處方藥清單
1、退燒止疼藥
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發燒頭疼是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疾病,因此,退燒止疼藥無論是對大人和對孩子都是必要的,常用的退燒止疼藥為對乙酰氨基酚與布洛芬兩種,這樣兩種藥針對大人和孩子有不同的區分,成人用的一般為片劑或者膠囊,孩子用的則一般是滴劑或混懸液,家長存放時一定要注意區別。
2、緩解鼻塞、鼻涕藥
生理性海水鼻腔噴霧劑、鹽酸羥甲唑啉鼻腔噴霧劑(達芬霖)
對于鼻塞、鼻涕的癥狀,6個月以下的寶寶可以直接用生理鹽水(9%的氯化鈉)滴到鼻腔中,以緩解癥狀。6個月以上的寶寶可以使用嬰幼兒專用生理海水鼻腔噴霧劑。對2—6歲的寶寶,可使用達芬霖緩解癥狀,但要注意該藥每天最多使用兩次,且連續使用不得超過3天,否則很可能引起反彈,加重鼻塞癥狀。
3、腹瀉用藥
口服補液鹽、蒙脫石散、微生態調節劑
寶寶腹瀉時一定要注意預防脫水,必要時補充電解質和水分,此時可以口服補液鹽,但若腹瀉較為嚴重、伴有嘔吐、便血則應該去看醫生。
腹瀉是人體的調節機制,腹瀉會把人體的有害菌或病毒排出去,蒙脫石散具有一定粘附性,在吸附腸道病毒的同時,對腸道的粘膜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可以縮短腹瀉的時間。
伴隨著腹瀉的發生,身體的有益細菌也會隨之流失,因此可以適當補充微生物調節劑。
4、鎮咳祛痰藥
煙酸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氫溴酸右美沙芬
一般咳嗽的癥狀均為身體的痰所引起,因此在治療咳嗽之前通常要進行化痰,家長可選用煙酸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為寶寶進行化痰。這兩種藥物有成人和兒童兩種類型,成人一般為片劑,兒童為糖漿和顆粒劑。而針對刺激性干咳,一般處方藥居多,非處方藥常見的為氫溴酸右美沙芬。
5、抗過敏藥
馬來酸氯苯那敏、氯雷他定
這兩種藥可用于常見的過敏性鼻炎、蕁麻疹、瘙癢性皮膚病等。在使用時家長應注意,馬來酸氯苯那敏的止癢效果較強,但具有嗜睡、乏力等不良反應,最好讓寶寶在睡前服用。
6、便秘
開塞露、乳果糖
開塞露屬于刺激性瀉藥,通過插入肛門用藥,通過刺激腸道以促進排便,不可長期使用以免產生抗藥性。果乳糖為人工合成的口服劑藥,其高滲透活性會使水、電解質保留在腸道,通過軟化糞便而有利于其排出。
7、皮膚護理用藥
低敏保濕霜、爐甘石洗劑、0.1%丁酸氫化可的松、紅霉素眼藥膏
輕微的皮炎和濕疹通過保濕即可治愈;爐甘石洗劑主要適用于痱子、蚊蟲叮咬等瘙癢癥狀;中輕度皮炎濕疹可用0.1%丁酸氫化可的松緩解,但該藥屬于激素類藥物,寶寶每天最多用兩次,且用藥量要少,用藥時間不得超過一周。細菌感染導致的細菌性結膜炎等可用紅霉素眼膏緩解。(注:紅霉素本身是抗生素,其注射劑和口服劑均為處方藥,但紅霉素眼膏為非處方藥)
8、腸胃脹氣
西甲硅油
西甲硅油可以使腸道內的大氣泡變小而排出體外,該藥不會被腸道吸收至血液,因此非常安全,也不會有副作用。
9、外傷護理
碘伏、莫匹羅星軟膏、創可貼
寶寶擦破皮膚時,家長盡量不要使用酒精,因為酒精的刺激性會加重疼痛感,也不利于傷口的恢復,家長可選用碘伏進行擦拭,并貼上創可貼以防止感染。如果傷口出現細菌性感染,產生膿包,則可以用莫匹羅星軟膏、紅霉素軟膏涂抹。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家長喜歡用紅藥水、紫藥水涂抹擦傷,但其實紅藥水內含汞,具有一定毒性;紫藥水主要成分為龍膽紫,殺菌作用較小,且會在傷口留下斑點,因此均不適合寶寶使用。
10、其它醫用品
體溫計、紗布、棉球、繃帶等
體溫計最好使用電子體溫計,水銀體溫計容易被打碎,打碎后流出的汞對人體有害。紗布、棉球、繃帶等可以用來止血和包扎傷口。
編輯|石少軍 綜合 中國財經網 搜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