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琦
認識一個漢字,就像認識一個人。假如漢字會說話,它會告訴你:漢字,蘊藏著中國人對大自然天地萬物的體驗與認知,蘊藏著古人一脈相承的智慧。
漢字,可以說是人類偉大的發明。今時今日,當我們吟誦著“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時候,分明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與純粹,這種穿越時空的心靈交流是很多發明難以比擬的。關于漢字的產生,我們常常會追溯到倉頡。在《淮南子·本經訓》里,有一句非常動人的話:“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這句話的意思是:倉頡創造了漢字,天地已不能隱藏秘密了,上天被感動得下了一場粟雨;鬼魅已不能隱藏形跡了,在夜間哭起來了。我們祖先開始用漢字記錄生命中每一個動人瞬間。漢字的出現,就像一場暴風雨,洗刷了之前的蒙昧和黑暗,開啟了一個新的文明。
讓民眾修筑萬里長城的秦始皇,還有一個重要貢獻——公元前221年,他統一六國,實行“書同文”的政策,將小篆作為推行全國的標準字體,自此,漢字從最初的象形意義系統逐漸發展為成熟的文字體系。幾千年來,漢字像一只看不見的手,承載著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民族的自信,源于文化的自信,文化的自信,很重要的一個來源是文字。漢字,體現著中國人的形象思維。比如,我們看下雨的“雨”字,點點滴滴,正如從天空降落水滴的樣子。漢字里,這樣的例子很多。一個方塊字就是一方天地,這是只有漢字才能傳達的意境。
每個中國人一生,大約會說漢字四億次,有出處的漢字總數近十萬個,而經常用的漢字卻不到四千。以往的漢字學習,大家更關注漢字怎么讀、怎么寫,至于字的本源意義,卻甚少涉及。我們說一個人的漢語很好,到底是以什么樣的標準來衡量?是會讀、會寫漢字,還是進一步了解字的本源意義?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聽到有人問某個字為什么這樣寫、這樣讀或這樣用,對漢字充滿好奇心。的確,每個漢字背后,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這是我們語言的根。比如,為什么我們把自來水的開關稱為“水龍頭”?為什么我們把新年的第一天稱作“元旦”?如果有人問您這樣的問題,您怎么回答?你也許會說:“我們從小到大一直都是這么說的。”那么,追根溯源,為什么我們會形成這樣的表達?
關于“水龍頭”,這就說到“龍”字。“龍”這個字背后的文化源遠流長。相傳龍會口吐大水而形成雨,因此,“龍吐水”成為古人對龍的一種形象表達,而“水龍頭”的噴水功能也正好與“龍吐水”不謀而合,由此,人們自然而然,把自來水的開關稱為“水龍頭”。關于“元旦”。“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旦”是一個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
我們完全可以想象,五千年前,人們在黎明時分,看到日出時畫出的那個“旦”,與我們今天迎接新年第一個朝陽的“旦”,是同一個字!漢字,這一人類文明里傳承超過五千年的文字,承載了中華民族悠長而有活力的記憶。實際上,中國人對漢字的崇拜從漢字產生的那一天就開始了。在古代,讀書人“不污字紙”,他們對漢字和中國文化充滿敬畏。直到現在,每年的大年初一,中國人幾乎都會貼春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時候的漢字,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貼在每家每戶的門前,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祝福和希望。
今天,漢字已經走向世界,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喜歡上中文,愛上漢字,迷戀漢字。瑞典漢學家高本漢探討古今漢語語音和漢字的演變,他在瑞典教漢字,每教一個漢字,都會解釋這個字的來龍去脈。高本漢的學生林西莉寫了一本風靡全球的《漢字王國》,講述中國人和漢字的故事。臉書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練就了一口流利的漢語,并且在清華大學全程用漢語演講。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外孫女阿拉貝拉十八個月大就開始學習中文,她用中文背《三字經》和古詩的視頻在互聯網上廣為流傳,讓世界見識到了中文這一語言的獨特魅力。還有一位叫斯睿德的美國人,用二十年時間研究漢字的字源,創辦了漢字字源網,被稱為“漢字叔叔”……
讓我們一起追溯漢字的根與源,用漢字來領悟天地之美,領悟歷史與空間的遼闊,把對漢字的感悟升華為強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