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科技創新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2018中國·德州京津冀魯資本與技術交易大會簽約現場 大國重器自動化設備(山東)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德州東鴻制膜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魯西北城市數據湖產業園項目 德州市應用技術研究院(效果圖)日前,省科技廳公布2019年第二批擬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名單,德州84家企業成功入選。今年以來,全市已有204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入選企業數量居全省前列。
近年來,我市圍繞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實施工程,堅持把“技術、資本、人才”作為推動創新發展的核心要素,著力構建科技創新生態體系,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進科技金融產業融合創新,不斷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廣搭平臺、多方借力,通過高端技術和人才的對接引入,迅速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為全市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提供了科技支撐。
廣搭平臺,1120家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科技合作
5月9日,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副秘書長張增志、產業部部長劉楓來我市就新材料產業發展情況進行調研。在對盛邦集團、英楷膜、遠大特材等企業實地考察后,他們就人才引進、科技成果轉化等內容與有關企業進行了交流洽談。
近年來,市科技局緊緊抓住提升科技供給這條主線,全面深化與大院大所的科技合作,進一步集聚資源,深化企業與大院大所技術、項目、平臺、人才等創新要素的有效對接。
為搭建更為廣闊的對接合作平臺,2016年,我市舉辦首屆“中國·德州京津冀魯技術交易大會”,到目前為止,已成功舉辦了三屆科技對接活動。借助這一平臺,累計邀請847家高校院所、科技服務和金融機構、3000余家企業參加。大會圍繞科技成果轉化,征集了713家高校院所的1760項科技成果進行集中推介。 2017年,我市承辦第六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新能源及節能環保行業總決賽,來自全國29個省市的近200家科技型企業、400名選手參賽,200名全國知名創業投資機構、知名企業和行業專家參加,推介新能源及節能環保領域科技成果227項。
系列對接活動的舉辦,讓我市成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高地。截至目前,全市1120家企業與610家高校科研機構建立科技合作。
優化發展環境,高質量人才助推高質量發展
在禹城市創新創業中心,由香港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博士趙景瑞創辦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在蓬勃發展。“國家一直在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德州走在前列,優惠政策十分吸引人。 ”趙景瑞告訴記者,自落戶后,政府免除了他創辦企業的場地費,而且每年都會給予科研經費,三年累計超過100萬元。這對于初創階段的企業來說,可謂是雪中送炭。
人才是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近年來,我市固樹立“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人才觀,先后出臺現代產業人才支撐計劃、協同發展示范區人才支撐計劃、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意見政策措施。特別人才政策“黃金30條”,從人才認定、人才(團隊)引進培養、平臺載體建設、創新創業扶持等方面,構建起有序銜接、全面覆蓋,錯位發展、梯次支持的政策體系,政策吸引力、社會影響力大幅提升。
依托重點工程精準引才。我市發揮現代產業首席專家工程引領作用,遴選支持技術水平高、市場前景好、實現效益快、帶動作用強的人才項目。圍繞協同發展示范區建設,牽頭成立京津冀魯高技能人才聯盟,深化大院大所對接合作,促進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向我市集聚。與此同時,連續多年舉辦“百企校園行”“智匯德州”人才創新創業周等系列引才活動,組織重點企業到省內、京津冀、西北、東北等地高校,開展人才引進、政策推介、項目對接、科研轉化等。在“走出去”“請進來”的同時,我市堅持引進人才與培養人才并重,積極拓寬各類人才培養選拔渠道,圍繞社會民生事業需求,實施實用人才“雙百培養計劃”,加強本地人才的培養培育。
伴隨著一個又一個“招才引智”相關政策落地落實,讓一批又一批高層次人才向我市聚集。截至2018年底,全市市級以上重點人才工程認定高層次人才2379人(不含柔性引進)。僅2018年,全市自主培養省級以上高層次人才117人,柔性引進人才1285人,建成人才公寓11161套,人才政策“黃金30條”效應持續放大。
深挖潛能,以高新技術激活產業發展新動能
在日前召開的2019中國紹興柯橋坯布紡織新材料展會上,德州恒豐集團展出的腈綸系列產品因柔軟、膨松、易染、保暖、耐光、抗菌等特點備受業內矚目。為改變產品結構單一、缺少科技含量的現狀,集團先后建設1家省級技術研發中心,2個市級技術中心及1個產業鏈孵化基地,并建成恒豐院士工作站,與俞建勇院士團隊共同研究產業化靜電紡絲設備與傳統紡織設備結合方式的課題,合作開發分級抗菌亞微米纖維/棉混紡紗線產品并實現產業化。科技研發平臺的建設,迅速激活產業發展新動能。目前,公司100多項新產品通過省級新產品鑒定,成為全國新型纖維紗線研發、創新、生產的領軍者。
以平臺引成果、以平臺促創新、以平臺帶產業。近年來,我市積極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支持企業建設各類科技創新平臺,引導企業加強創新研發活動,進一步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總體規模,積極培育成長型好、發展潛力大,能夠引領新模式、新技術發展的創新型企業。同時,優化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程序,簡化前置審核環節和內容,符合條件的企業申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應報盡報、應升盡升”。同時,著力于打造配套支撐全程化、創新服務個性化、創業輔導專業化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
截至目前,全市以企業為主體建設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各類創新平臺總數達到1153家(其中省級以上318家);大中型企業科技創新平臺占比64.3%,規上企業科技創新平臺占比19.8%,全市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196家。借助平臺的力量,2018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38.10%,位居全省第6位。全市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總數達到50家,其中國家級10家,孵化創新創業企業團隊204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