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芹
周末大掃除,發現一暖水瓶靜靜地立在墻角的故紙堆里,俯身拾起,撣去附在它身上的灰塵,顯露出鮮亮的紅色,這是個八九成新的瓶,“為人民服務”沒多久便被棄在這邊角之地。至于棄了多長時間,連親近于他的主人也記不清有幾世幾劫,仿佛是在昨天。從瓶的品相看它還是能用的,保溫性能是好的,可現在它卻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因為淡淡地遠去令人生出些楚楚地留戀來。一時間,與暖瓶勾連的記憶一星一點地泛上心頭。
暖水瓶又稱暖壺,曾幾何時,它是生活中的必備品,常常相伴左右。從新中國成立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它在老百姓心中都有很高的地位:“這是好物件,滾開的水倒進去第二天倒出來水還是燙的。”那時雖算不上奢侈品,但并不是家家都能有,記憶中最古的暖瓶是細竹篾編的外皮,后來是鐵皮的,再后來才是塑料皮和其它各式各樣新材料的,暖瓶的內膽變化相對少,當地用的大多是濟南產的大明湖牌,也不知這個廠子現在還過得好不好。八十年代它是物理課上關于熱傳遞中最經典的例子,它銀色光滑的內壁和雙層中空的膽形、木制的塞子都是必學的知識。九十年代它是工作的一部分,每天早上都要提一大堆暖水瓶去鍋爐房排隊提水,那時早八點上班,提水的活要趕在7點半以前做完,當時的青年都搶著提水,最多一次能提六壺。提水不是工作,但大家都把提水當作工作的積極表現來看。見微知著,以小見大,在識人、知人、用人方面是有光榮傳統的。提暖瓶打水比的是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和任勞任怨,古語曰:“路遙知馬力日久見真情”是也。因為提水的人多,開水時間又集中,提水點成了早晨交流的好地方,拉拉閑呱,家長里短的,開句玩笑,討些口彩口惠是常有的事,更有靦腆的小伙與羞澀的少女在暖瓶旁四目偶對、電波閃掠、心花蕩漾、成就牽手相愛的傳奇。正所謂,人生處處是舞臺,提水處也不例外。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如今的暖水瓶已被飲水機、電磁壺逐步取代,因為它的老舊、粗陋,或是不善包裝、經營,漸漸淡出了追求創新和時尚的生活,而成為非主流。然而我卻因為與暖水瓶曾經的親密而縈縈在懷、惺惺相惜。那艷紅色的暖水瓶猶如遲暮的美人,她的內心原本清涼,但卻經歷過無數次的滾燙,不知它的內心感受的是時過境遷,還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看著暖水瓶的時候,我便想起了故鄉,暖水瓶里的開水仿佛是我滾燙的鄉情,想起了那些被暖水瓶裝滿的歲月。